1943年,一位新四军的干部被国军重重围困,绝境之中,他选择跳崖,摔伤了腿部,蜷

鸿史来了 2024-12-06 16:37:38

1943年,一位新四军的干部被国军重重围困,绝境之中,他选择跳崖,摔伤了腿部,蜷缩在一处阴暗的猴子洞里,靠猴子帮忙摘野果吃,幸免于难。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9.10"打不死的刘奎"曾不愿被捉跳崖 与猴群一起生活)

刘奎的童年,苦得像没加糖的咖啡,4岁父母双亡,成了孤儿,虽然过继给伯父家,但地主二叔的欺压,让他小小年纪就尝尽了人间冷暖。

为了不拖累伯父一家,他5、6岁就给地主放牛,挨鞭子是家常便饭,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在那个年代,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更早懂事,刘奎就是这样,他渴望改变,渴望公平,渴望不再挨饿受冻。

1926年,革命的浪潮席卷吉安,农协成了穷苦百姓的希望,16岁的刘奎,在这里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悄萌芽,一年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皖南事变,是新四军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刘奎亲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残酷。

他亲手掩埋了袁国平、项英、周子昆三位烈士的遗体,尽了最后的战友之谊,他还保护了幸存的警卫员黄诚,在危急时刻展现了过人的胆识和责任感。

在汀潭保卫战中,刘奎率领部队英勇抗击日寇,展现了坚定的抗日决心,后来,他奉命在皖南建立游击队,开辟新的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8月,刘奎在返回根据地途中遭遇日军伏击,为了掩护同志们突围,他身负重伤。

1943年黄山一带,刘奎部队被国民党顽军包围。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他率小队奋战至弹尽粮绝跳崖求生。此前,无麻药时,他竟用剃头刀取出腰部子弹,其英勇无畏令人钦佩。

坠落悬崖后,刘奎并没有死,只是腿部摔伤,他躲进一个猴子洞,靠猴子摘来的野果充饥,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打不死”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在红军时期,刘奎参加了无数次战斗,每一次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在长沙战役中,他加入敢死队,第一个冲进长沙城,身负重伤。

在吉安攻坚战中,他巧用火牛阵,再次攻破敌军防线,也再次负伤。

在湘赣边界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刘奎率领游击队与敌人周旋,保存了革命力量。

在棋盘山事件中,他巧妙地化解了误会,证明了陈毅的身份,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忠诚度。

解放战争时期,刘奎历任沿江纵队总队长、苏浙皖赣边区副司令员、皖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率部拔除国民党反动派据点,支援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刘奎担任安徽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他积极投身于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安徽三线国防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走遍了安徽的每一寸土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新中国。

1952年,刘奎受刘伯承院长委托,与项英之子项学成一起,前往泾县寻找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位烈士的遗骨。

经过多方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烈士的遗骸,并将他们送回南京安葬,完成了历史的嘱托,告慰了烈士的英灵。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期间,刘奎负责保卫工作,确保了毛主席的安全,1969年,刘奎担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寻找和安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三位烈士的遗骨,是刘奎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一直铭记着这三位战友的牺牲,时刻不忘要让他们魂归故里。

在刘伯承院长的支持下,他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也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打不死”的刘奎,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2008年清明,刘奎的子女将他的遗骨迁至南京功德园安葬,让他与他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这,或许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0 阅读: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