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保港
翻开史书,生有“异相”的皇帝不在少数。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嬴政,鼻梁凹陷,眼睛细长(“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从小长在民间,后来成为西汉中兴之主的汉宣帝刘询,则通体长毛、浑身发光(“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耀”)。
刘备的相貌也很不一般。《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就是说他手臂很长,垂下来能到膝盖;耳朵也很大,自己都能看见。小说《三国演义》更夸张,说刘备“双耳垂肩”,吕布临死前,就冲着刘备喊“大耳贼”。此外,刘备还“无须”,在以“须髯”为美貌标准的年代,这同样显得与众不同。
那么,有关刘备相貌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吗?
明代刻印《三国演义》
(传)唐代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中的蜀主刘备
垂手过膝
刘备这几个相貌特征中,“垂手下膝”的可信度最低。倒不是说,这个特殊体征不符合现代科学。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哪怕概率再低,出现几个手长脚长的人也不足为奇。只是,翻阅史书,会发现拥有这个特征的人竟然不在少数。除了刘备之外,还有晋武帝司马炎、汉赵国主刘曜、前秦世祖苻坚、后秦姚苌、南燕慕容垂、北周宇文泰、南朝陈文帝陈霸先、陈宣帝陈顼、后周太祖郭威……个个都“垂手过膝”,手比刘备还长。若一两个人有此“异相”,倒是可以理解为特殊情况,但如此多的案例,恐怕就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更巧合的是,这些人都是帝王或割据政权之主。可见,“垂手下膝”或“垂手过膝”似乎是帝王的专属“异相”。
《南齐书》卷27《李安民传》记载:“先是宋世亡命王元初聚党六合山,僣号,自云垂手过膝。州部讨不能擒,积十余年。”南朝齐时,王元初聚众起义,割据于六合山一带,为了宣传自己的“天命”,他声称自己“垂手过膝”,足见在时人看来,这个特殊体征确实是一种帝王“异相”。
类似观点在汉代十分流行。受“天人感应”“谶纬”等学说的影响,汉代学者普遍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拥有异于常人的相貌,因为这能表明他与上天的联系,是其神性的体现。东汉学者王充《论衡·骨相》称上古圣王个个相貌不凡:“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这就是班固《白虎通》中所说的,“圣人皆有异表”。
纵览史书,除“垂手过膝”外,帝王异相还有:一、五官异于常人。如汉光武帝刘秀“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吴大帝孙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二、身上有特殊标记。如汉高祖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金世宗完颜雍“胸间有七子如北斗形”;三、出生时有异象,如红光满室,香气弥漫,祥云现世等,代表人物有刘邦、杨广、朱元璋等。
按照史官的书写逻辑,帝王、圣贤天生不凡,因而他们的降诞也充满了奇幻色彩。最经典的就是古代圣王的“感生神话”。一年轻女子无意中遇到神灵,因而受孕,而后诞下一子,此子甫一降生,便有各种异相;在他长大成人后,不仅体貌异于常人,其说话、做事亦别有特点。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相士,并发出“此子当贵”之类的预言,从而渲染“天命之主”早年间的不凡与神秘。凡此种种,所传达的意思是:唯有承载“天命”之人,才有资格荡平宇宙,才有能力让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再看刘备的传记,也有这方面的倾向。
传承有自
作为蜀汉旧臣,陈寿对刘备、诸葛亮等人充满了感情。在《蜀志·先主传》的末尾,陈寿称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无疑是极高评价。甚至在一些地方,不难看出他对“刘邦故事”的仿写。
今本《史记》所见刘邦开国事迹,经过汉代学者的加工,演变成了世人耳熟能详的“开国神话”。除了“斩白蛇起义”以外,还有:一、刘邦有帝王异相,“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还有“王气”随行,这让刘邦顺利得到许多人的投资或效忠。二、刘邦少有大志,尝观秦始皇出行,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而在《先主传》中,同样有类似事迹。首先是刘备不同寻常的相貌,“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据现有史料,“垂手过膝”这一异相最早出现在刘备身上,频繁见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不过,按照历史书写的逻辑,最早使用并宣传这一帝王异相的,很可能是司马氏。《晋书》是唐人编撰,其取材却多见于西晋官修史书,代表的是司马氏的意志。《晋书·武帝纪》记载,在司马攸和司马炎二人的立嗣之争中,大臣何曾等人称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此一言定鼎,确立了司马炎的世子地位。
所谓“非人臣之相”,换句话说就是“帝王异相”,自此之后,“发委地,手过膝”就成了皇帝的一种专属异相,如北周太祖宇文泰,就有“发长委地,垂手过膝”的体貌特征。蜀汉灭亡后,陈寿成了西晋臣子,因而他对刘备“垂手下膝”的描写,很可能参考了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对外宣传的“异相”。而“耳朵大”的特征,在古代也被视为一种“福相”,民间相书中还有“耳大四寸,高耸垂肩者,主大贵寿长”的说法。
其次是刘备少年时的表现。《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家东南角长有一棵五丈多高的桑树,远远望去,像极了一种华贵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少时,经常与同宗的小伙伴在这颗桑树下玩耍,声称将来的某一天,“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所谓“羽葆”,就是用羽毛作为装饰的车盖,状如伞,是天子出行时的一种仪仗。
从小失去父亲,连基本物质生活都无法满足的刘备,竟然能说出这种大不敬的话,着实令人费解。但看到《史记·高祖本纪》对“高祖刘邦观秦始皇出行而发出‘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般感慨”的描写,就不难理解了。这一预言式的故事,可信度或许并不高,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少年刘备的不同寻常,这与陈寿描写刘备“异相”的目的如出一辙,都暗示了刘备将来能承载天命,龙蟠巴蜀。
无须之痛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依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故事,称汉中王,完成了权力的升格。而蜀汉政权对外的宣传,也是将蜀主刘备打造成堪比刘邦、刘秀的中兴之主。汉史有载,刘邦“美须髯”,刘秀“美须眉”,可《三国志》却偏偏不写刘备“美须”。这当然不是陈寿忽略了,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刘备“无须”,他总不能罔顾事实、对刘备的相貌刻意美化,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后世画家却往往给刘备画上胡须,主要是为了符合其君主身份。
刘备“无须”为何会人尽皆知呢?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叫张裕的人。张裕是蜀地名士,和周群同为谶纬学家,二人皆通晓天象、预言吉凶。刘备入蜀后,欲与曹操争夺汉中,周群和张裕表示反对。后来,张裕又宣传“刘氏祚尽矣”的舆论,刘备闻言大怒,不听诸葛亮劝告,下令对张裕处以弃市之刑。所谓“弃市”,就是在闹市中对犯人当众处以死刑,以毁其名、坏其身。多数情况下,只有罪大恶极之人才有如此“待遇”。刘备对张裕的痛恨,可见一斑。按照官方给出的说法,张裕预言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这才招致杀身之祸,但就在张裕被杀前,史书又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刘备入蜀时,与刘璋在涪城相见,张裕为益州从事,也在现场陪坐。时人以蓄须为美,如崔琰、程昱、关羽、太史慈等人,都曾以胡子好看受到称赞。张裕也喜欢蓄须,所以脸上的胡须很茂密。刘备看到后,就调侃道:“我当初在涿县居住,周围有很多姓毛的人,东南西北都是,县令就说‘这不是诸毛绕涿居吗’!”按,“涿”音同“啄”,刘备以涿县指代“嘴巴”,以此嘲笑张裕嘴巴周围都是毛。
嘴唇上面的胡须称“髭”,下巴上的胡子为“须”,两腮的胡子为“髯”,可见张裕这几个地方的胡子都很茂盛,正好把嘴巴一圈遮得严严实实的。张裕听了这话,当即反唇相讥道:“从前有个人,先在潞县为官,后来去做了涿县县令。他的朋友想给他写信,觉得称“潞”或“涿”都不恰当,干脆就称他为‘潞涿君’。”这个回答很不客气,“潞”音同“露”,刘备无须,下巴这个地方刚好露出来,所以张裕用这一点来反击刘备。
那么,刘备杀张裕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件事呢?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劝阻刘备征汉中的周群,事后并没有被刘备处置,反而还升了官。由此可见,张裕当年对刘备无须的嘲笑,多少令刘备心有芥蒂。毕竟在这个年代,无须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宣扬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