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林徽因帮老乡的女儿林洙辅导功课。林徽因生病,林洙却从未前去看望。林徽因一去世,34岁的林洙就嫁给61岁的梁思成,而更疯狂的还在后头。 1962年的一个秋日,北京的街头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34岁的林洙身着一袭素雅白裙,61岁的梁思成则一身正装,紧紧牵着她的手。 他们的笑容如同秋日暖阳般灿烂,但这对新人的结合却让人唏嘘不已。因为就在八年前,梁思成的妻子、林洙的恩师林徽因才刚刚离世。 时间退回到1948年,那时的林洙还是个青涩懵懂的少女。 她想进入清华大学深造,便请父亲帮忙。 父亲念及同乡之谊,便给远在北京的林徽因写了封信,希望她能帮衬。 林徽因虽然当时工作繁忙,但想到同乡后辈求助,便一口应允下来。 从此,林洙便成了林徽因的学生。 林徽因尽管公务缠身,但仍挤出每周两天的时间为林洙辅导功课。 林徽因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很快就吸引了林洙的倾慕。 而林徽因也喜欢这个聪慧伶俐的女孩子,常常邀她来家中做客。 渐渐地,师生二人就情同母女。 林徽因常跟丈夫梁思成提起这个让她欣赏的女孩。 梁思成见妻子赞不绝口,也对林洙好感倍增。 有时林洙来访,三人围坐在一起饮茶聊天,其乐融融。 林洙也越来越惺惺相惜这对璧人,他们高雅的气质和学识让她心生向往。 1952年,林洙在朋友的撮合下与程应铨结为连理。 婚礼那天,梁思成亲自担任主婚人,见证了这对青年才俊的结合。 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林洙夫妇经济拮据,林徽因知晓后悄悄给予接济,让他们渡过难关。 岁月如梭,师生情谊在时光中沉淀,更显珍贵。 回想起往昔点点滴滴,林洙无不感佩林徽因的知遇之恩,视她为终生挚友、亦师亦母的存在。 谁能想到,命运却在暗中布下天罗地网,玩弄了他们的人生。 1957年,丈夫程应铨的处境岌岌可危。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林洙选择了与程应铨离婚,以求自保。 她安慰程应铨,若两年后他能洗脱罪名,便可以复婚。 然而,程应铨听闻此言,只冷冷地回应道:"我又不是太监,岂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时间来到1955年,恩师林徽因病重,昔日的高足林洙却未曾探望一次。 即便是在林徽因弥留之际,林洙都未曾靠近病榻。 反倒是梁思成日夜守候,成为了林徽因生命中最后的依靠。 外界对林洙的做法议论纷纷,不解其中缘由。 林徽因去世后,林洙便嫁给了梁思成,直面世人的质疑和反对。 34岁的她,与61岁的梁思成,年龄相差27岁,在当时无疑是一桩惊世骇俗的婚事。但林洙却无所畏惧,选择与梁思成相守。 在梁思成最困难的时候,林洙不离不弃,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开销,悉心照料病重的丈夫。 梁思成在弥留之际,曾对朋友感慨:"这几年多亏了林洙,没有她,我怕是撑不过来。" 尽管梁思成和林洙在婚姻中相互支持,彼此依靠,但他们的关系并非没有挑战。 梁思成年长林洙许多,学识和阅历上的差距,使得他们在处理家庭事务和情感交流时,常常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然而,外界对他们这段年龄和学识差异悬殊的感情始终充满了非议。 他们的婚姻,因梁思成的名声和地位,常常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许多人认为,梁思成作为一位成功的建筑师,理应有更高的选择,而林洙则被认为是因缘际会下的伴侣。 这种社会舆论,给这对夫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最先反对这段婚姻的,是梁思成的儿女们。尤其是长女梁再冰,对父亲选择再婚持强烈反对态度。 梁再冰认为,父亲的再婚不仅打破了家庭的和谐,也影响了她与父亲之间原本紧密的关系。 她试图说服叔伯和姑母们联合起来,写信反对父亲的再婚计划。 这些信件充满了对梁思成和林洙婚姻的不满,指责林洙并不适合成为家中的新成员。 尽管经历了外界的非议和家庭的矛盾,梁思成和林洙的婚姻依然坚如磐石。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共同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彼此的事业。 梁思成的建筑事业在战争结束后逐渐恢复,而林洙也在家中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成为家庭的坚实支柱。 梁思成去世后,林洙选择了独自生活,但困顿却接踵而至。一无所有的她想到了出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手稿。 《梁思成建筑画集》、《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著作陆续面世,然而书中却鲜少提及林徽因的贡献。 尝到甜头的林洙又推出了《梁思成、林徽因和我》一书,书名虽有三人,内容却是她与梁思成的情书,只字未提林徽因。 随后,林洙甚至拍卖起林徽因的遗物嫁妆和梁思成的作品,引起学界不满,造成珍贵资料的流失。 有人说林洙绝情,因为她在前夫困难时选择离开;但也有人说林洙深情,因为她在梁思成最需要时不离不弃。究竟是绝情还是深情,世人或许难有定论。 但无可否认的是,在面对情感抉择时,林洙选择了自己最爱的人。 只是这份执著的爱,似乎让她难以正视昔日恩师林徽因的存在,甚至试图抹去她在梁思成生命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