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0岁的齐白石雇了辆三轮车,兴高采烈地来到徐悲鸿家里。刚下车,看到门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08 02:35:50

1954年,90岁的齐白石雇了辆三轮车,兴高采烈地来到徐悲鸿家里。刚下车,看到门旁几个大字,齐白石顿时浑身颤抖,泪流满面。临走时,又让人搀他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才肯离去。 徐悲鸿第一次见到齐白石的作品,是在一位友人家中。 当他看到那幅笔下生动活泼的虾蟹时,不禁为之赞叹。 他惊讶于画中生物的传神之处,笔触的灵动与细腻,更难得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徐悲鸿对这位尚未谋面的艺术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去拜访这位名叫齐白石的画家。 1929年,徐悲鸿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他听说齐白石在国画方面颇有造诣,便萌生了聘请齐白石为教授的想法。徐悲鸿骑着自行车,来到齐白石家中,两人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徐悲鸿欣赏齐白石的才华,也被他谦逊随和的气度所打动。 他诚恳地邀请齐白石来校任教,希望能为学院注入新的艺术活力。 然而,齐白石婉言谢绝了徐悲鸿的邀请。 他自认学识浅薄,担心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徐悲鸿并未因此而气馁,他多次登门拜访,耐心劝说。 齐白石终于坦言,自己只有半年的学堂教育,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实在不知该如何教授大学生。 徐悲鸿安慰他,只需要在课堂上作画示范,学生自会受益匪浅。在徐悲鸿的真诚与坚持下,齐白石最终答应了这个请求。 齐白石开始在北平艺术学院任教,徐悲鸿对他关怀备至,亲自安排齐白石的教学事宜,力求让老人家倍感舒适。 他常常在齐白石授课时,静静地坐在教室后面旁听。 炎炎夏日,他吩咐工友在讲台旁装上电扇;寒冬季节,他又命人生起火炉,温暖讲台。 每逢风雨,总有一辆马车恭候齐白石上下班。在徐悲鸿的悉心安排下,齐白石的课堂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然而,好景不长。一些保守派人士对徐悲鸿的做法颇有微词,竟开始冷嘲热讽。 徐悲鸿一怒之下,毅然辞去了院长职务。尽管他离开了北平,但与齐白石的友谊却丝毫未减。 徐悲鸿时常与齐白石书信往来,鼓励他继续艺术创作。 他还为齐白石出版画集,将这位老画家的作品推荐给出版社,并亲自为画集撰写序言。每当收到齐白石的新作,徐悲鸿都会按约寄去稿酬。日积月累,齐白石的画作为世人所知,他的艺术才华终于得到了更多人的赏识与认可。 岁月流转,齐白石迎来了人生的喜事。 1938年,74岁的他喜得一子,取名良末。得知这一消息,徐悲鸿欣喜万分,立即挥毫作画,送去祝贺。 老友的祝福,让齐白石倍感温暖。他决定带着幼子,登门拜访徐悲鸿,表达谢意。 当齐白石抱着良末来到徐宅时,徐悲鸿笑容满面地迎接他们。 齐白石望着良末稚嫩的面庞,不禁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恐怕无法看到孩子长大成人。 于是,齐白石语重心长地对徐悲鸿说,若他有朝一日离世,还望徐悲鸿能照拂这个孩子。 徐悲鸿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尽自己所能。齐白石对这位老友的为人,一直都是信任的。 1953年,徐悲鸿因病去世,这一消息对齐白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考虑到齐白石当时已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并不容乐观,加之两人感情深厚,家人和朋友们担心齐白石在得知好友去世的消息后,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甚至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 因此,出于对齐白石的关怀和保护,相关人士决定暂时隐瞒这一消息。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每当齐白石问起徐悲鸿的近况,家人和朋友们便编造各种理由,如“徐悲鸿正在出差”或“他出国深造了”,以此来避免直接告诉齐白石实情。 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善意,但也在无形中加深了齐白石对徐悲鸿现状的疑虑和不安。 直到1956年秋季,一个外地的学生在探访齐白石时,无意间透露了徐悲鸿已经去世的消息。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击中了齐白石,使他瞬间从长时间的无知情状态中被迫面对好友的离世事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真相,齐白石感到极度的震惊与悲痛。 得知徐悲鸿去世的消息后,齐白石迅速赶往徐悲鸿的家中,准备进行最后的告别。 当他步入屋内,看到徐悲鸿的遗像时,内心的悲痛难以言表。 尽管徐悲鸿的家人极力阻止,齐白石依然坚持要行跪拜之礼,表达他对好友的无尽哀思和深厚情谊。 齐白石跪在遗像前,泪流满面,他深情地说道:“徐悲鸿才是我的知音,他给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如果你们不让我下跪,那我就随他而去。” 当时,齐白石已经年逾九十,身体虽然略显佝偻,但精神依旧矍铄。 在进行跪拜仪式的过程中,他的泪水不断滑落,情感的洪流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 齐白石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徐悲鸿个人的悼念,更是对他们共同艺术理想和友谊的深情告白。 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友谊,不仅在他们各自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在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互相启发,推动了中国绘画在技法和理念上的创新,使得中国现代绘画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