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到底是对是错呢? 蒋琬:朝廷本来就穷不要打了吧! 魏延:打打更健康,丞相我支持! 刘禅:相父,我都听你的。 提起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总的来说有一些战果,但也的确存在劳民伤财的情况。支持北伐的会站在名声和内部环境的角度出发,反对北伐的一样会从国力的角度出发,那么孔明的五次北伐到底是对是错呢? 1.诸葛亮为什么五次北伐。 从立场的角度来说,既然蜀汉不承认曹魏正统的名声,而且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头,那么就一定要出兵讨伐的,否则自己不就成了那个叛军了吗?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丞相愿不愿意都要北伐的。 从蜀汉内部矛盾来说,在刘备去世后,蜀汉各个派系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没有人能够调节这份矛盾。而丞相选择北伐,可以将各个派系暂时的团结到一起,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从魏蜀吴三方的站位来说,蜀汉仅有一州之地,拼发展是不可能拼的过曹魏和东吴的,同等时间下带来的差距更大。 2.五次北伐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经过这五次的北伐,蜀汉的国力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从228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最后一次北伐,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也不是一点没有。 这五次北伐基本都是受限于后勤补给的原因不得不退兵,第三次北伐时算是战果最大的一次,蜀汉夺取了武都和阴平二郡,其余四次不是失败就是主动退兵。 有人会说,北伐的失败是因为诸葛亮的指挥不得当,或者说诸葛亮只擅长内政而不擅长带兵,也有人说是曹魏的强大。 但不管出于哪个方面的原因,诸葛亮能在夷陵之战之后,以一己之力带动贫弱的蜀汉恢复正轨,还能数次发动北伐战役,这难道不是证明他实力的最好方式吗? 作为托孤大臣,他没有辜负任何人的期待,也难怪会成为历代帝王心目中托孤大臣的标杆了。大家觉得呢?
从政治上来讲,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作为外来户的荆州人想一直掌权,打压益州本地人。诸葛亮打压李严就是这么个事。取不取得战功不重要,把饼画大点,才好分。
没有蜀汉的浪漫整个三国(东汉末年)就是乌烟瘴气的渣!丞相星落五丈原后四百年大汉基本宣告结束。
不北伐内部就首先崩溃了。失了荆州的蜀汉就只有在等死和找死之间二选一了。选了找死还能期待一下对手犯蠢。选择等死内部矛盾就足够引爆统治阶层混乱了。
为什么一群人觉得不北伐就能休养生息,你休养,曹魏不修养,益州一州之地的积累比的上北方凉,雍,司,兖,徐,豫,青,幽,并,冀,荆州北部这些一起积累?打还有点希望,等是必死无疑。
国本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抠鼻]都喊不偏安一隅了,你打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