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牺尊,是游客最喜欢的展品之一。
它出土于百年前那个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 能留在国内,实在是一段传奇:
1923年2月28日,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的农民高凤章等人偶然发现了几十件青铜器。这批器物造型独特,纹饰精美,一时轰动海内,被称为“浑源彝器”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牺尊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件。
这批文物一部分被当地县政府收归国有,并安排在当地图书馆展出;一部分被村民私自藏在家中。
专门收集中国古代美术工艺品的法国古董商王涅克闻风而动。他先参观了图书馆展出的青铜器,认定这批古董价值巨大,遂通过暗中寻访,将村民手中的二十余件青铜器低价购入并辗转运回欧洲。
1924年,这批浑源器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李峪古青铜器”特展上惊艳亮相,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此后这批器物被王涅克陆续出手,星散于法、美、英、德、日等国博物馆,其中,法国吉美博物馆独得十五件精品,成为世界上收藏浑源器最多的博物馆。
就在同一年,没收了多数器物的浑源县政府组织了“浑源彝器处置董事会”,宣布为“振兴农村经济”公开拍卖这批艺术品。王涅克及其代理人以五万大洋价格中标,并签订了收购合约,但至1925年取货时,竟发现所提器物全为赝品。虽经旷日持久的外交及法律交涉,终因当时中国战乱不息,政局日变,使这次拍卖成了一次流产的交易。
其后,浑源彝器处置董事会决定再次拍卖这批器物,最终于1932年以29万元的高价为著名古董商卢芹斋所得,它们在抗战烽火硝烟中静静地等到了抗战胜利。
1948年,浑源彝器被伪装成“仿古品”,运至海关码头准备出境,却由于被媒体发现并大肆宣扬而受阻。在上海文化界的一再吁请之下,市政府于1948年9月28日派上海市博物馆馆长杨宽与研究员蒋大沂等至海关库房逐箱开验,将文物造册扣留,使这批历经劫难的国宝最终留在了中国。
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包括牺尊在内的12件浑源彝器落户于此,成为镇馆重宝。
牺尊出土之际,旧中国连年战乱,无数重要文物在这一时期大规模流失,再难回归故国。上海博物馆的这批浑源彝器几经周折,没有流失海外,今天我们还能亲眼看到,真是万幸万幸!
国宝 历史文化 一头钻进博物馆 值得一去的博物馆 人文景点分享 上海博物馆 镇馆之宝
为什么叫彝器?与彝族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