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如若冠心病患者每天散步锻炼,比吃药还要有用?

张家养护讲坛 2024-10-30 05:51:12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清晨,六十四岁的李师傅站在阳台上,望着楼下晨练的人群,长长地叹了口气。作为一名资深木匠,他引以为豪的手艺却在去年查出冠心病后被迫搁置。

妻子每天变着花样地给他准备降压降脂药,可那些五颜六色的药片不仅没让他感觉好转,反而让他更加烦闷。

直到那天,他遇见了多年未见的老邻居王大哥。记忆中身材臃肿的王大哥竟然变得精神矍铄,走路生风。

李师傅惊讶地得知,王大哥不仅是位重度冠心病患者,而且已经坚持运动康复三年了。更让李师傅不敢相信的是,王大哥已经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了药物用量。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李师傅对冠心病治疗的认知。原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张教授团队早在五年前就开展了一项针对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研究显示,规律的步行运动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张教授解释说,适度运动能够刺激心肌细胞产生保护性物质,增强心脏收缩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步行这种温和的有氧运动,既不会给心脏造成过度负担,又能帮助全身血液循环,是最适合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方式。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师傅开始每天清晨在小区里散步。刚开始只能走十分钟就气喘吁吁,但他并不气馁。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他逐步延长运动时间,调整运动强度。

小区里常常能看到一群"运动达人",他们都是冠心病患者。退休会计师赵阿姨、社区超市老板娘孙姐,还有以前开出租车的吴师傅,大家互相鼓励,分享心得。渐渐地,这群人组成一个"健康圈",不仅研究运动方法,还交流饮食经验。

三个月后,李师傅明显感觉到了变化。原本爬两层楼就气喘的症状减轻了,去年冬天经常发作的心绞痛也很少光顾。半年过去,他已经能够坚持每天步行四十分钟,血压也趋于平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郑医生表示,运动康复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她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开始运动计划前,最好先进行专业评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

一般建议从每次十到十五分钟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步增加时长,最终达到每天三十到六十分钟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康复并非要完全替代药物治疗。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强调,运动康复应该与规范用药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用药剂量。某些情况下,通过科学运动确实能够减少药物依赖,但绝不提倡擅自停药。

研究还发现,相比单纯依赖药物治疗,规律运动的患者在心理健康方面也表现更好。户外活动增加了患者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专家们总结出了几点运动建议:运动强度以能够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避开饭后一小时及气温过高过低的时段;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最好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要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一年后的今天,李师傅已经成了小区里著名的"养生达人"。他不仅重拾了木工手艺,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讲座,向更多的患者分享自己的康复经历。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对于冠心病这样的慢性病,除了依靠药物治疗,科学的运动康复同样重要。

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需要毅力和坚持,但收获的往往比预期更多。正如李师傅所说:"运动不仅让我的身体变好了,更重要的是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

现在,每天清晨,小区里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居民在散步,他们步伐稳健,说说笑笑。这幅温馨的画面,正是科学与生活完美结合的见证。对于千千万万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或许迈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通向健康的开始。

医学专家提醒,虽然运动康复效果显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参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在病情稳定前,需要严格遵医嘱,待身体条件允许后再逐步开展运动康复。同时,运动过程中如发现任何异常,都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方案。

这项研究不仅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为整个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带来了启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运动康复会成为更多慢性病治疗的标配选择。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