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天安门最初的模样,可惜的是,1949年在郭沫若的一再建议下,大部分北京古城墙被拆除......林徽因指着吴晗大骂,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还因此被气得卧床不起,梁思成抱头痛哭:“50年后,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林徽因当时就说过,过不了百年,你们定会后悔!现在看来,这话真是一语成谶啊。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不仅是建筑界的瑰宝,更是对北京古城墙有着深厚情感的守护者。 他们镜头下的广济寺三大士殿,历经辽代的风雨,元代的烽火,明清的繁华,直到近代,依然屹立不倒。然而,这样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寺,却在1947年遭遇了不幸。 被拆除的木料用来建造了另一座桥梁。虽然多年后,人们在原址上建起了仿制品,但那份历史的韵味,那份岁月的沉淀,却再也无法复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成和林徽因接到了参与首都北京未来规划的邀请。这对于热爱古建筑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他们满怀期待,希望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保护好这座城市的每一处古迹。他们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规划方案:将北京划分为三个部分,旧城作为文化核心,西郊用作行政核心,南郊成为商务核心。 不得不说这样的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的发展,又兼顾了历史文化的保护。 然而,他们的方案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郭沫若等著名文人,认为北京城墙是封建时代的残余,是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他们主张拆除城墙,以拓宽道路,扩大城市规模。 苏联专家也站在了拆除派的一边,这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守护之路更加艰难。 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了保护古城墙,几乎耗尽了心血。梁思成早在之前就曾为保护古城墙提出了详细的规划,建议在不破坏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在老城区旁建设新城。 他认为,北京城墙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重要象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林徽因,更是对城墙有着深厚的情感。 毕竟她的父亲林长民曾亲自参与了清末时期北京的一些城市规划和历史保护工作,这份传承下来的责任感,让她对城墙的保护更加坚定。 在一次激烈的讨论会上,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梁思成和林徽因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对方。然而,最终的决定,还是偏向了拆除派。 望着那些得意洋洋的面孔,林徽因忍不住发出了“诅咒”:“一百年内,你们必定会后悔!” 很快拆墙运动开始了,永定门、中华门、朝阳门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被推倒。梁思成和林徽因心痛如绞,却无力挽回。林徽因更是因此病倒,再也没能恢复健康。 她拖着瘦弱的身体,在病床上依然念念不忘那些被拆除的城墙。而丈夫梁思成,更是痛心疾首,他高呼:“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仿若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恰似割掉我的一层皮啊!” 1955年,林徽因带着遗憾离世。而梁思成,也在妻子去世17年后离开了人世。他们为保护古建筑奔走了一辈子,却终究未能如愿。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渐渐意识到古城墙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为时已晚。为了弥补当年的错误,政府不得不投入巨资,在原址上仿造重建城墙。 但这些重建的城墙,虽然外观上与历史相似,却终究缺少了真正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些仿制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遗憾。 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传承着先人的智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审慎对待这些文化遗产,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将它们摧毁。 因为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挽回。 而这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警示。让我们明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魂。只有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既现代化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主要信源:凤凰网——梁思成心碎倾城:拆城楼 像挖去我一块肉(图)
郭沫若,本来就叫郭沬若,沬(mei)就没了。坏
吴含什么时候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