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 为什么有的太平军将领投降后得到重用, 有的被杀掉? 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要看太平军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力。 再直白的说: 你部队里的中下层军官会不会为了你和清军拼命。 韦俊投降曾国藩后为什么没有被杀掉? 除了韦俊投降早之外, 更重要的是韦俊的部队是正儿八经的“韦家军”。 亲族参加起义的有百余人。韩山文根据洪仁玠的话,说:“韦正独自带其族人约有一千”参加。 韦说的应是其近支族人,洪说的则包括韦氏远房,以及亲戚、乡里等人,包括韦家的会计罗芯芬、家庭教师黄启芳。 从此以后,很长时间,从清朝地方官吏、统兵大员,直至咸丰帝,都弄不清楚,太平王到底是韦昌辉,还是洪秀全。 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韦昌辉在当时所起的重大作用。 韦俊部队里的中下层军官基本上都是“北王”韦昌辉的族人。 韦俊投降曾国藩后专门上书曾国藩, 说他部队里有几十个韦姓军官因为“天京事变”后避祸改了姓, 希望曾国藩同意他们再改回来。 请曾国藩奏明,在天京事变中改变姓名,以防株连者分别归宗,计有蓝翎千总陈得胜,本名韦廷爵。 蓝翎把总马得仁,本名韦炳文。蓝翎把总王自发,本名韦万贞。蓝翎外委杨连胜,本名韦祖明。 蓝翎外委陈添泰,本名韦廷煜。蓝翎外委邹叔珊,本名韦定燎。蓝翎外委艾贵福,本名韦维新。 蓝翎外委唐进升,本名韦祖凤。蓝翎外委巫发祥,本名韦廷炘。 蓝翎外委杨得顺,本名韦均。蓝翎外委王志林,本名韦助。 把总刘金绶,本名韦仁。外委江万年,本名主浩文。共计23人。 这几十个人都是把总、千总这类的中下层军官。 可以说韦俊部这几千军人就是以韦氏族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军队, 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太平天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不姓韦, 不和韦氏扯上各种关系, 想在这支部队当上军官就是做梦。 韦俊这支部队战斗力如何? 曾国藩和曾国荃都夸赞过韦俊为人老实、忠厚, 韦俊部打仗卖力、战斗力不俗。 写道:“韦志浚投诚,并无两端之见,……所难者,渠带有万八千人,马匹千余,器械甚精,洋枪甚多,聚而不散,终恐为李兆寿之续;且目下由渠发米,人一斤四两;开春以后,即无以赡之。杨、彭欲咨请张筱浦收饷,未必即应。" 清廷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五月,韦志俊等攻陷枞阳,胡林翼在复曾国藩的信中写道:“雪琴督率韦部各营,力破枞阳,水陆均血战,劳苦功高,幸而得之,为安庆谋,则此功极大! " 清廷将韦志俊由都司升为游击,韦以琳升千总加守备衔蓝翎。六月,古隆贤、赖文鸿等随杨辅清与清军作战。八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顺便说一句, 杨秀清真正提防的不是石达开,而是韦昌辉; 因为韦昌辉是带着上千族人、亲友、佃农参加的太平军。 韦昌辉的真正实力是仅次于杨秀清、萧朝贵为首的烧炭工人群体的。 所以我们看到杨秀清能不断把石达开外派打仗, 但是却把韦俊放在自己眼皮子下面看管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韦俊在太平天国早期战功卓著却无法封王, 而在“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又要封韦俊为“五军主帅”之一的原因。 最后, 韦俊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之所以没有回广西老家定居, 是因为韦家是客家人, 当年韦昌辉把自己全祖都带上参加太平军了。 他告老还乡后回老家一看, 全是比敌人还敌人的广西本土势力, 他作为客家人肯定过的不舒服。 而不是他害怕老家人嘲笑, 开玩笑, 韦俊可是实缺副将病退 (中将退役)。 相反, 安徽芜湖就不一样了, 他再怎么也算是湘军系的一员, 安徽是两江总督管辖的省份, 而湘军系在晚清一直把持着两江总督职务。 他在芜湖定居, 有湘军系关照, 日子肯定比回广西舒服。 清廷也没有排挤他, 中法战争的时候还紧急启用过韦俊, 如果不是韦俊身体不好, 他都以总兵的身份赴越南参战了。
韦俊不是被曾国藩杀鸡骇猴了吗
[赞][赞][赞]
曾剃头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