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张国立为了拯救南极科考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炸掉冰川,因此荣立二等功

马二历史趣闻 2024-12-10 22:08:50

1989 年,张国立为了拯救南极科考船,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炸掉冰川,因此荣立二等功。   张国立,这位在影视领域中为人熟知的演员,却在南极科考史上留下了鲜为人知的辉煌篇章。1988年,为了拍摄我国首部南极纪录片《长城向南延伸》,他随科考队奔赴南极,参与了中山站的建设工作。   此前,我国刚刚在1984年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但在南极腹地建立更具战略意义的中山站,成为我国进入南极协商国核心地位的关键一步。张国立凭借自己在摄影、表演上的才华入选了队伍,但南极之行的风险和艰苦远超他的想象。   1989年,当科考船“极地号”缓慢驶入南极圈时,极地风暴与无边无际的浮冰开始展现其威力。冰层像巨大的锁链,牢牢地将船只束缚在原地。   队员们尝试利用船体的动力和推进器寻找突破口,但每一次尝试都无功而返。船体被冰层挤压得吱吱作响,仿佛随时会崩裂。一阵又一阵冰冷的海风夹杂着雪花从四面八方涌来,科考船在冰封的海域中变得孤立无援。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上物资逐渐紧张。为了延续生存,队员们被迫每天削减饮用水和食物的配额。浓重的寒意与饥饿感不断侵袭着每个人的体能,但科考队的每一名成员依然坚持搜寻出路。浮冰封锁的情况比预期更加严峻。   连续几天,队员们通过观察海面上云层反射出的光线,派遣直升机侦察可能的通道,但六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冰山的坚硬与冰层的密实,完全超出了团队的装备和经验。雪花遮天蔽日,阳光在白茫茫的冰层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进一步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就在全体成员陷入困境时,船体传来一阵剧烈的“咯吱”声。这是海水冻结膨胀后带来的压迫,浮冰正在一步步挤向船体的核心位置。队伍的指挥官召开紧急会议,并最终发出“弃船令”。虽然国际友方的科考队曾尝试派直升机接应,但没有任何人有信心能从厚重的浮冰中解救出“极地号”。   指挥官宣布,船上留下八名党员组成敢死队,其余人员准备撤离。对于“极地号”来说,弃船意味着中国唯一一艘抗冰能力的科考船即将成为历史,这不仅是一个团队的遗憾,更是整个国家的重大损失。   “我们能不能尝试爆破?”科考队指挥提出了这一大胆的计划。船上的成员们开始紧张地盘点现有物资,发现船只搭载了一些用于野外救援的炸药。尽管没有专业爆破手,但为了挽救船只,他们愿意冒险一试。   负责挑选爆破点的是张国立。他凭借早年担任铁路工人的经验,主动承担起爆破任务的指挥工作。极地的严寒环境为作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冰层上挖掘爆破点,普通工具几乎毫无作用。   每一个冰层的坑洞都需要用锤子和尖镐一点点凿开,双手冻得麻木不堪。张国立带领队员们顶着凛冽的风雪,分组挖掘出十几个爆破点。每凿开一个坑洞,都要耗费数小时的体力。   完成坑洞挖掘后,队员们将炸药填入其中,并细心铺设导火线。在零下几十度的极地,导火线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受到严峻考验。为了确保爆破的同步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操作。在点燃引线前,张国立再次巡视各个爆破点,确保每个炸药包和导火线的连接正确无误。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队员们退至安全距离。张国立发出了点火的命令,导火线如同一条条燃烧的蛇,在冰层上蜿蜒前进。在众人紧张地注视中,发现有一条导火线竟然没有燃起。整个爆破计划面临失败的风险,而倘若没有及时补救,其他导火线引爆时可能对这一点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张国立没有任何犹豫,飞速冲向没有燃起的导火线。他蹲下身子,迅速检查导火线的连接处,然后熟练地用打火机重新点燃。周围的队员看到这一幕,紧张得大喊:“快回来!”但时间不允许他停下检查,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极快,他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转身奔跑。就在他离开爆破点的瞬间,冰层发出了一声巨响。   爆破成功!巨大的冰块被炸飞到空中,猛烈的冲击波在冰面上震荡,掀起了层层冰雪。碎裂的冰块从空中坠下,几乎砸到张国立。他快速卧倒在冰面上,抱住头躲避飞溅的冰块。   回到安全区域后,张国立得到了队员们热烈的拥抱与掌声。这次爆破为科考队赢得了宝贵的突破口,“极地号”立即起锚,沿着新开辟的通道缓慢驶离危险区域。正如团队成员后来说的:“如果没有那次爆破,我们可能永远都离不开那片冰封的海域。”   张国立的这次冒险,不仅成功解救了中国唯一的抗冰船,也为中山站的后续建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爆破后的裂隙在数小时后重新闭合,科考队成员们意识到,这次胜利并非偶然,而是凭借团队的智慧与个人的勇气争取来的。   回国后,张国立因其英勇表现荣获个人二等功。他对这段经历极少提及,总是强调团队的贡献。多年来,张国立在影视事业上大放异彩,但他曾在南极科考中冒死救船的事迹,始终是他人生中最光辉的一页。正如他自己所言,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不懈奋斗的象征。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