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腾退慢,是不配合,还是要篡改历史3

绿居在北平 2024-12-11 15:53:13
随着时代发展,房改使得住房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职工在单位房改时,以极为优惠的价格(仅需一二万或几万元)买下租住的单位房子,使其变为自有产权房。在后续拆迁中,这类房子获得了巨额补偿,即便继续居住,其价值也高达数百万甚至近千万。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与他们工作年限相同、经历相似、家庭境况相近的职工,仅仅因为房改时一步之差没有分配到福利住房,至今仍居住在狭小拥挤的房子里,几代人挤在不到十平米或十几平米的空间内,在房改过程中几乎没有获益。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委屈。 还有一些职工,在单位工作一辈子,既没分到单位房,也没住上房管所公房,一直住在私房或未经审批搭建的 “违章建房” 里。他们经历了福利性分配住房的整个历程,却未能享受到红利,甚至可能被现行各种补偿政策排除在外,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当然,也有部分人虽没分配到住房,但享受了住房补贴。 人们普遍认为,九十年代之前住房存在的数量和面积差异,与房管所管辖内房子数量、职工所在单位属性(如央企、市企、区企)、规模大小、单位建房数量、职工工作年限长短、家庭人口多少、大龄子女性别等因素有关,而与个人财富和工作贡献并无关联,仅仅取决于分配住房时间的早晚。若福利性住房政策持续,住房差异或许不会如此巨大。 北京的住房问题解决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合情合理地保障老百姓的住房权益,让百姓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任何涉及普通老百姓的政策,其正确与否的基本衡量标准,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国家是真心为他们谋幸福。 例如早期天桥和金鱼池房屋回迁改造,尽管涉及单位和居民住房情况复杂,但百姓全力配合政府,没有出现 “钉子户”。因为他们深知这是党和国家在为他们谋福利,在没花钱的情况下住进自有产权房,这一成功案例至今仍被人们称赞。 虽然对北京公房的情况进行了些许了解,在走访、书写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好多老街坊,也在小范围内建了微信群,有了进一步的历史回顾。从中看到了留下来的老北京好些的无奈、好些的困难,这更是我们进一步去书写这些文章,进一步唤醒相关方正视历史的动力,以期能早日解决那些岁月遗留的问题、这些年积攒的矛盾! 老北京的付出,不该被忽视!老街坊的民生,更该重视! 如果您对老北京的人和事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交流,比如腾退的消息……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