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指导员冯增敏率众投降越军,保住了200多人的性命,回国后却被判10年,他说:“我是无奈之举!”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尾声,150师448团原本计划沿公路回撤,却突然接到命令,改道深入越北山区搜剿残敌。 因为军事指导组认为越军已无力再战,而团里的新兵需要实战的机会,这也是清除隐患的良机。 谁知这个决定却正中越军下怀,这毕竟是越南的地盘,躲在山林里的越军更熟悉地形。刚进山,二营就遭遇了越军的伏击。 由于营长指挥失误,没有抢占高点,导致前来增援的两个连也被围困。 在坚持了数日后,八连已接近弹尽粮绝,越军通过喇叭劝降剩下的人员。副连长王立新枪毙了一个来劝降的叛徒,并在一次突围的战斗中,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 然而,王立新的英勇并未改变八连的处境,指导员冯增敏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急如焚,继续这样下去,八连的士兵们将无一幸免。 作为指导员,他不能让战士们白白牺牲。于是,他开始寻找突围的机会。 然而,越军的包围圈越缩越小,突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冯增敏看着身边的战士们饥肠辘辘、伤痕累累,他的内心充满了挣扎。 他知道,投降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如果继续坚持下去,只会让更多的战士白白送命。 面对这样的困境,冯增敏将剩下的战士们组织起来,这看似不可能的选择。 “投降?”战士们惊讶地看着冯增敏,以为自己听错了。这词可太新鲜了,从来没出现在他们的选择中。 “指导员,我们不能投降!”一名战士激动地喊道。 “可是,我们还能坚持多久,我们已经没有粮食没有子弹了?”冯增敏反问道。 战士们沉默了,谁也不敢表态。冯增敏看着眼前200多个年轻的脸庞,他知道,自己必须为大家做出决定。 “兄弟们,”他沉重地说道,“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不能再牺牲更多兄弟了。想想你们的亲人,如果接到你们牺牲的消息该有多难过。我决定,我们投降!” 冯增敏继续说道,“但是,要记住,我们是为了活下去而投降,不是为了屈服。” 战士们默默地低下了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虽然他们不愿意投降,但在这种绝境之下,别无选择,毕竟大部分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对敌经验不足。 于是,冯增敏带着200多名战士放弃武器,举起双手,向越军投降了。 消息传回国内犹如晴天霹雳,要知道,整个自卫反击战的被俘人员是238名,这一个投降就达219名。 然而,投降并不意味着解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遭受了越军的虐待和羞辱。冯增敏看着身边的战士们一个个萎靡不振,他的内心是愧疚与纠结的。 他只好不断地鼓励着战士们坚持下去,等待着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天。 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煎熬,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然而,他们的归来并没有迎来人们的欢呼和谅解,而是指责和唾弃,人们纷纷质疑他们是否具有中国军人的勇气和忠诚。 冯增敏被送上军事法庭,判了投降罪,处十年徒刑。法官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冯增敏只答了四个字:“无奈之举。”他知道,自己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他愿意为此承担后果。 在监狱中,冯增敏时常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想起战士们的牺牲与坚持,想起自己的选择与无奈。 他深知,自己虽然保全了200多条性命,却也背负了沉重的骂名。然而,他并不后悔,因为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优先考虑的是士兵们的生命。 这场战争已经过去40多年,冯增敏的故事早已被人遗忘。然而,他的选择却让我们不禁思考:在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荣誉之间,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抉择?或许,历史并没有绝对的答案。 如果你是冯增敏,你会如何选择?你会像他一样保全所有人;还是拼光所有人,成为又一段英雄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