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避开之前封建王朝皇帝最容易的错误?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揽天下大权于一体,有关于皇权的博弈,就从未停止。 刘邦去世之后,皇后吕后干政,废立幼帝。汉文帝时期八王之乱,动摇皇权。汉武帝去世前托付霍光,霍光把持朝政数十年,东汉皇权势微,皇帝不得不团结身边的太监用于对抗大臣,后来汉灵帝更是认太监为父母,十常侍权倾一时。 似乎没有血脉的桎梏,就不会有绝对的忠诚。 但实际是,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逼迫父亲退位让贤。 这可真是确实印了古代皇帝的谦称——寡人。 而清朝皇帝在吸收了前人的教训之后,是如何避开这些“坑”的呢? 1、对皇后、外戚势力的约束 清朝规定,后宫一律不得干政,皇后和嫔妃们只能专注于宫廷生活和皇子的教育,而不能涉足国家大事。 在选拔皇后和嫔妃时,对于她们的出身以及背景往往格外注重,以避免避免选择到家族势力强大的女子。 清朝还实行了“存子去母”的制度,即皇子出生之后,其生母就会被打入冷宫或赐死,以确保皇子不会受到外戚势力的影响。 2、防止太监干政的措施 纵观清朝历史,除了清末皇权势微,太后慈禧掌权时,启用过太监李莲英之外,清朝便没有什么更“风光”的宦官干政。 究其原因在于清朝防止太监干政的措施: 第一:清朝对太监的选拔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他们出身清白、身体健康、没有犯罪记录等。还在入选后,对太监还需要接受严格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 第二:清朝对太监的人身自由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他们不能随意离开皇宫。此外,太监们只能从事一些如打扫、侍奉等低级的宫廷服务工作,以此降低太监在后宫中的影响力。 3、清朝对分封储王的限制: 在分封储王的事务上,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经验,在分封诸王时,往往只给予他们爵位和俸禄,而不赐予实际的封地,避免诸王形成独立的势力范围,从而威胁中央集权。 其次,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诸王事务的宗人府等机构来管理诸王,诸王不仅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接受皇帝的派遣和调动。而且也会对诸王的行为进行考核。 4、非嫡长子继承制与秘密立储 清朝在继承制度上,并没有严格遵循以往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例如,康熙、乾隆等皇帝的继位,并非完全基于嫡长子身份,而是考虑了诸多因素,如皇子的能力、品行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等。 另一方面是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皇位的继承人,而是将写有继承人姓名的密旨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待皇帝驾崩后,由皇帝嘱咐的顾命大臣共同取出,宣布继承人。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因储位之争而引发的宫廷政变和权力斗争。 清朝避免了这么多之前王朝的“坑”,缺为何只存续了268年呢? 首先制度的出现,制定与执行的都是人,清朝后期时,太后慈禧干政,启用宦官等等,都体现了制度的崩坏。 有学者曾评价清朝是“封建王朝集大成者”,但当乾隆还在沉醉在所谓的自己打造的盛世于“十全武功”时,欧洲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走向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