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北京某医院,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才咽了气。护士整理她的遗体时,突然发出惊呼:“她的手心里有字!”周围的人纷纷凑过来,看清女人手心的字时,大家都沉默了。 在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李再雯刚出生就被父母无奈送人。这时评剧演员白玉霜买下了这个孩子,并悉心培养,就这样李再雯在戏曲的熏陶中长大。 从那时起,李再雯日复一日地苦练唱腔,学习穿戴繁复的戏服。在名师的指导下,她的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14岁那年,她首次登台,立即赢得了戏迷们的喜爱。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小白玉霜"。 很快,她成为了戏班子的"台柱子"。她的表演细腻动人,声音清亮婉转,一出又一出的经典作品让她声名鹊起。 观众们对她的追捧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以至于她的嗓子因过度使用而出现问题。可她也没有放弃与观众交流,而是用手写字与粉丝互动。 新中国成立后,李再雯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她大胆创新,将现代戏剧元素和歌舞融入传统唱腔,在全国巡回演出。 谁都不知道这辉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长期的高强度演出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李再雯逐渐走入困境。她的内心世界变得复杂而敏感,这从她离世后手心里发现的字迹中可见一斑。 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曾经万众瞩目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显得如此孤独。在医院里,几乎无人过多关注她。最终,她因中毒离世,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不过李再雯的艺术生涯见证了中国戏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她的创新精神为评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她仍被视为评剧的代表人物,她的故事仍在戏剧爱好者中广为流传。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欣赏艺术家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时,也要关注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关爱的平凡灵魂。李再雯的传奇,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回望与反思。 信息来源:反映平民现实生活的评剧.--《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31日 第 05 版)
1967年,北京某医院,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才咽了气。护士整理她
依秋聊趣
2024-12-12 16:09:25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