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近千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这场“屠杀”整整进行了七日,那么作为当时有名文人墨客,方孝孺为何会落得了个如此悲惨的下场?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斋主人,浙江宁海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渊博的学识、清正的品格和忠贞不屈的精神著称,被后世尊为儒学道统的捍卫者。 然而,方孝孺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因誓死抵抗明成祖朱棣篡位,最终以惨烈的方式殉国。 当年出生在元末明初的乱世之中的方孝孺,幼年时期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方克勤是乡里著名的学者,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使他打下了深厚的儒学基础。方孝孺的学问不仅限于四书五经,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广泛领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提倡儒学,为统治阶层选拔贤能之士,洪武年间,方孝孺因才学出众被推荐为官,但他性格孤傲,不愿为官场所拘,长期隐居乡里,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 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参与朝廷的政治决策。他辅佐建文帝推行仁政,致力于削弱藩王权力,巩固中央集权。然而,这一改革直接触动了朱棣的利益,埋下了靖难之役的祸根。 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失败,朱棣篡位称帝,朱棣试图笼络方孝孺,命他起草登基诏书。 然而,方孝孺拒不妥协,愤然写下“燕贼篡位”四字,以示不屈。朱棣震怒,命令将方孝孺诛灭九族,方孝孺在刑场上依然大义凛然,最终为国殉难,年仅46岁。 可以说他是明代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其学术和思想深受宋明理学影响,他主张忠君爱国、以道为本,将个人品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相结合,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当年他以忠诚著称,坚信君臣之间的关系应以道义为基础,他辅佐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旨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权威。 当面对朱棣的胁迫时,他毅然选择殉节,用生命捍卫了忠君的信念,这种忠诚不仅是对建文帝个人的忠诚,更是对儒家道统的坚持。 作为一名文学家,方孝孺的作品充满了刚正不阿的精神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他的文学创作涵盖散文、书信、诗词等多个领域,以散文成就最为突出。 方孝孺的诗词虽然不如散文广为流传,但同样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坚持,情感真挚,风格沉郁。 不仅如此其书信作品同样也体现了儒者对朋友、家人以及师长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学术和时事的深刻思考,这些书信为研究方孝孺的思想和性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方孝孺以生命捍卫儒家道统,用殉节表达对不义之政的抗争。他的行为激励了后世无数士人,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一抹凛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