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台记者来到青枝娘家拍摄镜头:梁大发和他的情人们(86)市台记者来到青枝娘家拍摄

多比聊国际 2024-12-13 11:22:41

市台记者来到青枝娘家拍摄镜头:梁大发和他的情人们(86)市台记者来到青枝娘家拍摄镜头。大街整理得非常干净,积雪化完后,地面一片湿润。青枝家住在一条小胡同深处。胡同口斜对面,有一口水井,井上还架了一个辘轳,一个农民正在摇着辘轳打水。辘轳井后面墙上,刷写一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墙标,白底红字,仿宋字体工整大气。记者看后感叹地说:这口老井,这条标语,多好的道具啊。这镜头拍出来,不但美,而且极符合人物身份。梁大发一笑,没说什么。青枝娘家和婆家门口的标语,都是他挑选的。记者问青枝:你会从井里打水么?青枝:我十六岁就会从井里打水了。记者高兴地说:这样啊,我们现在拍摄第一组镜头,你从家里拿着水桶出来,来井里打水,然后再提水回家走去,好么?青枝:没问题。青枝家收拾得干净利落,爹娘也换上了只有过年才穿的新衣服,一派喜庆的景象。记者说:大爷、大妈,您二老穿的衣服让人一看就不像是平时穿的衣服。你们换上每天在家干活时穿的衣服吧。青枝也要换上过去穿过的衣服,这样播放出来才让人相信。三个人都换上过去穿的衣服。这组镜头是这样策划的:青枝娘在厨屋准备做饭,到水缸里舀水,发现水不多了。青枝娘:青枝,缸里没水啦,你去打水吧。青枝拿起水桶就出去打水。记者问: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说的?青枝说:不是。我娘让我去打水,是这样说的:枝子,瓮里没水啦,挑水去吧。注意:我们这里说“瓮,”不说“缸。”青枝又指着院子里的两只水桶说:你看,那是钩担,拿起钩担挑上两只水桶,去井里打水。记者:两只水桶你能挑得动么?青枝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我挑了十多年水呢。架机开拍:青枝娘准备做饭,拿起一个木瓢来瓮里舀水。老太太弯腰舀水时,扭头看了摄像机一眼。记者说:停!站起来跟青枝娘说:大妈,记住,一会儿你不要看我的摄像机,你一看,镜头就没法用了。又回头对青枝说:一会儿拍你时,也不要看镜头。青枝说:好。把家里镜头拍完,青枝挑起一对水桶往外走去,当青枝走出家门时,记者喊停。青枝停了下来。记者急忙收拾摄像机,对青枝说:刚才我是拍摄的是你挑起水桶,走出家的背影。我再把摄像机架在胡同口,拍你走出去的正面形象。青枝说:哦,这样如果有两部摄像机,一个在前面,一个架后面,不是更好么?记者说:还是作家聪明啊。谁说不是呢,可电视台摄像机少,不够用啊。我说用你们县电视台一部机器,我们主任不让。记者转身对梁大发说:梁书记,午饭时,给你们县电视台长说一下,就说两部机器拍得快,拍时也方便。一部机器,太折腾人。大发说:好。青枝来到井台边,把水桶钩在辘轳绳子上要向井里续水桶,记者说:停。记者说;你换一下位置,由东边换到西边让我看一下。青枝就转换了位置。记者说:好,这个镜头太棒啦。他对青枝说:你看啊,你往西边一站,你身后恰是后面墙上“读书”两个字,太棒了!梁大发说:我是第一次跟着拍摄电视专题,这么费劲啊,你们记者很辛苦。记者:可不是嘛,都看着电视台记者牛,都不知道我们干起活来多辛苦。今天的温度最高五度,盛夏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热能热死,冻也能冻死。大发说:中午让你多喝两杯。记者:切,一盅酒都不能喝。让我们主任喝吧。电视台就是台长派活,记者干活,主人喝酒。几个人“哈哈”大笑。拍完这组镜头,时间已是十二点了。大发:记者,我们回去吃饭吧?记者:别慌,再拍一组镜头。拍摄青枝写作镜头,是这样策划的:青枝放下水桶,洗一把脸,回到书房,拿起稿纸写作。青枝推开自己的房间,一间小屋,里面放一张床,床头是一张小桌,桌子上摆放着厚厚一叠书。记者问:你就在这里写作?你桌子上这个是油灯么?青枝:是。青枝小桌上放着一个罐头瓶做成的油灯,里面还有半瓶油。罐头瓶上面是一个铁片,铁片中间打了个眼,用棉花搓个灯芯塞在里面,没电时就点着当做油灯使用。记者说:你太让我感动了,这样的条件,你竟然成了作家。记者又说:这样,现在拍摄你白天学习、写作的镜头。到晚上再拍摄你点煤油灯学习镜头,拍摄时,我一定给这盏煤油灯推个大特写,多么艰苦的条件呀。青枝说:记者,我觉得你写解说词时,一定要注意,我用的不是煤油,这里面都是柴油。一是街里根本没卖煤油的,二是煤油要比柴油贵,村里人都是用柴油点灯。记者:好,我也别说煤油、柴油了,就说油灯吧。大发:我觉得还是写柴油灯比较好,能真实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民生活的贫苦呀。记者:有道理。拍摄完这组镜头,记者对青枝说:下午我们拍摄你在地里干活的镜头,你再换一身衣服。青枝问:为啥?记者说:你一直穿着这身衣服,将来观众一看就是摆拍的,会让人笑话的。你不但下午要换衣服,晚上拍摄时,也要换。这样,就显得不是一次性摆拍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