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氏家族的前世与今生!1127年,金兵南下,孔氏家族决定由长子带孔家的族谱和孔子的楷木像随朝廷大部队南迁,次子留在了山东曲阜。这样孔家分成了南孔和北孔。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爵位叫"衍圣公",这个爵位专门授予孔子的嫡系后裔。这一传承制度开始于唐朝,到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唐玄宗时期,朝廷正式确立了孔子后裔的世袭特权,赐予"褒圣侯"的称号。到了宋朝,这一爵位更名为"衍圣公",地位进一步提升。 衍圣公不仅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还拥有特殊的政治权力。他们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入仕,享受免税特权,并掌管着孔庙的祭祀大权。 到了北宋时期,孔氏家族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曲阜这座城市。他们通过与朝廷的密切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社会网络。 衍圣公府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府邸,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在这里,儒家经典得到系统传承和阐释,众多学者前来问学。 第四十八世衍圣公孔端友继承家业时,孔氏家族正处于鼎盛时期。北宋朝廷每年都会派官员前往曲阜祭祀孔子,并给予孔氏家族丰厚的赏赐。 在"靖康之变"前,曲阜孔府占地面积广大,府内建有家庙、书院、藏书楼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孔氏家族的显赫地位,也成为了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 北宋政府还专门在开封设立了孔氏家族的驻京机构,负责处理与朝廷之间的各项事务。这种特殊的待遇,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孔氏家族通过经营族学、收徒授业,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他们既是儒家文化的守护者,也是这一文化体系的传播者。 家族成员中的优秀人才,往往被朝廷委以重任,担任重要职务。这种政治参与进一步巩固了孔氏家族的社会地位。 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逼汴京,北宋朝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此时的孔氏家族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全族南迁还是分家而治。 经过慎重考虑,第四十八世衍圣公孔端友与其弟孔端操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兄长孔端友将携带族谱、圣像等重要文物随宋室南迁,而弟弟孔端操则留守曲阜,继续主持祭祀。 1128年秋,孔端友带领部分族人启程南下,随身携带着最珍贵的文物:端木子贡手摹的孔子楷木像和元官夫人像。这两尊圣像是孔氏家族最重要的传家之宝。 1129年,经过一年多的颠沛流离,孔氏南迁队伍终于抵达了衢州。这座位于浙江腹地的城市,后来成为了南迁孔氏的安身之所。 当时的衢州已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这里有发达的商业网络,完善的水路交通,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南迁的孔氏族人来说,虽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曲阜,但衢州的各项条件都适合他们重建家业。这座城市很快就成为了南方儒学文化的重要中心。 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后,衢州的地理优势更加凸显。这里距离临安不远,交通便利,非常适合与朝廷保持往来。 随着金朝的统治稳定,他们很快就认识到了孔氏家族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金朝廷正式册封留在曲阜的孔端操为北方衍圣公,使其继续主持曲阜孔庙的祭祀活动。 与此同时,南宋王朝也册封了南迁的孔端友为衍圣公,并赐予其在衢州定居的特权。这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南北两位衍圣公同时存在的特殊局面。 南宋朝廷深知孔氏家族对维护政权正统性的重要意义。为了支持南迁的孔氏族人,朝廷将衢州府学改建为孔氏家庙,并赐予大量田地,免除赋税。 这座位于衢州的家庙,不仅是南迁孔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成为了南方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衢州也因此获得了"东南阙里"的美誉。 南迁的孔氏族人在朝廷的支持下,很快在江南地区站稳脚跟。他们不仅保持了家族的传统,还通过科举、仕宦等方式,在南宋社会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衢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南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位于浙江、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了连接各地孔氏族人的重要枢纽。 北方的孔氏后裔则在金朝的支持下,继续维持着曲阜孔庙的祭祀传统。尽管规模有所缩减,但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地位始终不变。 这种南北分立的格局,客观上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南孔将儒家思想与江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随着时间推移,南迁的孔氏族人开始向江南各地迁移。他们在浙江、福建、江苏、安徽等地建立了新的家族分支,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网络。 南孔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族人通过教育和著述,将儒家经典思想传播到江南各地。这种传播方式与北方注重礼制传承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南北孔氏各自发展,却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南孔侧重于学术创新和文化传播,北孔则致力于维护传统礼制。 这种双重传承的格局,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南方的创新与北方的守成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