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有领导到新疆鄯善视察,品尝了当地研究所新培育的瓜种,对之赞不绝口.临走还带上一个,不料,一名女研究员知道后,脸色铁青,立即派车将瓜追了回来…… 当天下午,吴明珠正在试验田里查看西瓜生长情况,突然接到同事的紧急电话,说是领导带走了一个含有珍贵种子的西瓜。 吴明珠闻讯大惊,顾不上擦拭满是泥土的双手,立即骑上摩托车追了出去。 这个西瓜里的种子凝聚了她和团队近三十年的心血,是改良后的“新红宝”品种,具有高甜度、强抗病性和高产量的特点。如果种子外流,多年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 终于,在县城边缘,吴明珠追上了领导的车队。她向领导解释了情况,请求归还西瓜。 抱着失而复得的西瓜,吴明珠松了一口气,却也陷入了沉思。这次事件让她意识到,在1980年代的中国,优质的农作物种子已然成为了国家的战略资源。 回想起1955年刚来新疆时的情景,吴明珠不禁感慨万千。那时的她,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与同届的袁隆平一样,怀揣着改变中国农业面貌的梦想。 她主动请缨来到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辛的育种工作。初到新疆,条件异常艰苦。 吴明珠和同事们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忍受着极端的气候。酷暑难耐,寒冬刺骨,加上缺水少肥,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的育种过程。他们从各地搜集西瓜品种,进行杂交、筛选、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 在这个过程中,吴明珠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医生劝她卧床休息,但她仍坚持每天到田间工作。她常说:“瓜是我的生命,我不能离开它们。” 1980年代初,中国的西瓜产量低下,品质欠佳,大多只能供应给医院的病人食用。 吴明珠和她的团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加班加点,不断改良品种,终于在1984年培育出了“新红宝”西瓜。这个新品种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轰动。 在试验田里,“新红宝”创下了亩产10吨的纪录,比普通西瓜增产30%以上。它不仅产量高,而且甜度适中,口感极佳,很快成为市场的宠儿。 随着“新红宝”的推广,中国的西瓜产业迎来了巨大变革。从1980年代初的稀缺到如今的丰产丰收,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每年,中国人消费约160亿个西瓜,占全球消费量的70%。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像吴明珠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默默的付出。 除了西瓜,吴明珠还致力于其他瓜类品种的改良。她培育的哈密瓜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她还改良了新疆特色的“老汉瓜”,使其更适应现代种植和运输需求。 在科研工作中,吴明珠始终秉持“瓜是我的生命”的理念。她常对年轻同事说:“育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珍惜每一粒种子,因为它们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吴明珠的事迹,让人不禁想起另一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们同为1953年西南农学院的毕业生,都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农业发展。 袁隆平致力于水稻育种,而吴明珠专注于瓜类改良,他们的贡献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 如今,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等问题,都需要更多像吴明珠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去攻克。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为人知,但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回望那个夏日的插曲,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一粒种子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向吴明珠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致敬,他们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孕育丰收,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信源:广东新闻频道2024.7.17《这个画面好甜!94岁高龄的吴明珠院士回新疆品尝西瓜。她是袁隆平同学,毕业后放弃留京机会主动请缨来到新疆,顶着烈日走遍田间地头进行瓜类研究……》 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以及图片皆来自官方媒体报道或第三方平台,真实案例整合分享,对于文章内容如有疑问或侵权行为,请联系本人进行修改或删除!!!
吴老,袁老,都是当代神农,受人敬仰
这该是我们追的明星
改了不看群众眼色的日子,尾巴翘起来,本性现出来
是领就可以拿走西瓜吗?
吴奶奶让我们西瓜自由。
哪过去好吃的瓜哪去了
厉害,向当代神农致敬,80年代中期瓜农都开始种新红宝了
国士,致敬!
可是三张图里没一个瓜是新红宝西瓜
种子确实是国家战略资源
难道你们先把种子挖了,只卖瓜汁?
新红宝你放个杂纹瓜的图片而且还能被发表?哎不说了
新红宝是台湾品种吧?
屎也要留下
感谢吴明珠奶奶
瓜干是什么?是西瓜晒得的西瓜干吗?
差不多每人每年15个,那我岂不是严重拖了后腿?
为啥要意识到? 追出去那一刻就已经表明了一切了。 AI的进步我在努力
又TM编,毬编,有意思吗?!二毬编!
吃上了平价西瓜
编也不好好编。
劳动模范!道德楷模!
现在不用了,自己留的不管用了。需要买苗
8424也是她培育出来的
难吃如今的瓜
这事要多报道
曾经的郑杂五号比新红宝好吃,就是不抗重茬,死苗厉害啊
一亩西瓜能产两万斤?
现在的大学生还有梦想吗?
这个文中姓名皆为化名什么意思,有必要吗?
点赞
中国消费一百六十亿个西瓜
3.98元/500g!!
亩产十吨西瓜?
种子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战略资源
现在全国种子、种畜是什么状况?
小编继续编。在哪个年代请问谁在中国吃过无籽瓜?如果没有那西瓜卖出去还不是一样被留籽了。
小时候还有黄瓤的西瓜,好多好吃的品种现在回不去了
最后谁受益了,科学家还是瓜农,还是二道贩子。。。
袁老一生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难关,结果水稻亲本种子却轻易被外泄
近几年没吃过很好的瓜了,都是看着红,没一点甜味
瓜可以吃,种子必须留下[滑稽笑]
可敬的老人
这才是国家的院士,国家的宝贵资源,不像某些院士占着茅坑不拉屎,你一个院士为不良资本站台算什么事?
AI文章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