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其中最大的25岁,最少的仅13,骨骼上没有打砸的痕迹,显然是用了比较人道的方式处死……
1977年10月的一天,武汉某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在开挖一个小山包时,工人从土里刨出了锈迹斑斑的铜器。土里哪来的铜器?所长感到这事不简单,他想去看看那些铜器时,但废品站已把铜器卖到了冶炼厂。
这些铜器是从一片褐色的土层中挖出的,而它的四周却是红色的砂岩。竭色与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显可以看出来,它们不是一体的。这是有人在砂岩上挖出了一个大坑,然后又回填了褐土。所长想,这下面会不会是大墓?
很快县文化馆便派人来到现场查看,来人检查了一圈,并没有发现墓碑、墓道的痕迹,他难以判断这是不是古墓,便让大伙继续施工。
腊月22日,民工们回家过年,一直不放心那片褐色土壤的所长再次来到施工现场。由于这段时间又向下推进了一米,他惊奇地发现黄褐色的土壤消失了,已换成了青灰色,晾干失水的部分呈现出白色。这是青膏泥,底下绝对有古墓,从面积看还可能是一座大墓。
到了2月份,当土层被推土机推走后,露出了一块2米多长、1米多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这明显是人工铺设的。所长马上下令停止施工并立马上报。
这次来的是省市联合考古队,考古人员清理掉墓坑中的47块巨型石板后发现,石板下面是填满夯土的墓坑。令人奇怪的是,这座墓葬没有墓道,墓室也是不规则的多边形,这种奇特的墓室极其罕见。
古墓的最长处有21米,最宽处16米多,总面积达220平方,光椁室就有190多平米。这样规模宏大的古墓还从未出现过,也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期待。
大伙正高兴时,在墓坑北面出现的幽深盗洞,又给兴奋的人们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个盗洞是否打进了墓室?
石板下是2米厚的夯土层,夯土下又有一层30厘米的青膏泥,青膏泥下边是厚厚的木炭,这些层层的包裹都是用来保护墓室的。
因为青膏泥的密闭性极好,从以往的发掘经验看,被青膏泥密封的墓葬很有可能出现古尸,但这座墓葬已经出现了盗洞,还会出现完好的古尸吗?
最终,人们的从墓坑中清理出3万多公斤木炭,足见修墓时的工程浩大,墓主人的身份也注定非凡。
椁室内的空间被楠木隔成了四个部分,里面全是浑浊的泥水,20多具棺材在不同区域歪歪斜斜地在水面上漂着,整个场景凄凉而神秘,现场的气氛也跟着紧张起来。
经过测量,墓内的积水深有3米,考古人员不得不动用了抽水机。
随着墓室内水位的下降,当积水快要抽净时,各种奇珍异宝也显露了出来。明明有盗洞贯穿了墓室,为何还能有这么多随葬品?
盗墓贼当然不会有善心,专家从现场的痕迹判断,古墓在封闭不久后,就有大量地下水渗入。当盗墓贼进来后,发现墓室里有水,他们无法对付墓里的积水,而只好选择放弃。
待积水抽净后,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大伙先清理墓室内随葬物,然后再逐次打开主棺四周的陪葬棺。由于盗洞让椁室进了空气,棺材内的尸体也早已变成骨骸,没有人们期望得到的古尸。
经过对骨骸进行鉴定后,这些全都是女性的骸骨,一共有21具。专家们认为她们是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其中最大的25岁,最少的仅13,骨骼上没有打砸的痕迹,用比较人道的方式处死。
主棺在东室中,分为内外两层,外棺上还镶有青铜框架,内外棺加起来重达9吨多,堪称棺中的巨无霸。
棺中包裹尸体的丝织物已经腐烂,存留下的四肢骨骼粗大,明显带有男性特征,这应该就是墓葬的主人了。那么他是谁,如何能用如此奢华的墓葬?
发掘工作结束后,从墓中共出土15000多件随葬品,分为各种乐器、礼器、容器、兵器、车马器、金玉服饰等几大类型。一套总重量达2567公斤的编钟(共计65枚),做工精湛、气魄宏伟,令人惊叹不已。
兵器有青铜戈、戟、矛、殳、箭镞和皮甲胄、盾以及大弓等,共4700多件,都出自北室。除了皮革制作的甲冑、盾外,其他大部分都保存完好,而且许多兵器上还刻有铭文。
在盛放主棺的椁室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短柄铜戈,上面刻有"曾侯乙寝戈"五字铭文。
随后又在多件青铜礼器中,也有"曾侯乙"的铭文字样,甚至在一些兵器上也刻有"曾侯乙"的字样。因此,墓主是曾国的国君曾侯乙无疑。
从编钟上的铭文得知,这套器物是楚惠王在56年(前433年)得知曾侯乙去世后专门铸造的。因此,曾侯乙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底层人沦为有钱人随意盘剥的附庸,用年轻的女子殉葬也就不稀奇了。
多年以后,参与发掘的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兴奋不已,毕竟这样内容丰富的大墓,他们一生又能遇上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