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感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词,但我们可以更形象地把匮乏描述成“由情感饥饿所导致的心理虚弱”。因此在匮乏的状态下,我们会渴望“吃饱,吃撑”,所以补足的形式也会相当暴力直接,比如食物,比如性欲,比如购物和囤积。它可能是任何一种行为方式,但驱动它的心理状态是近似的,它是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水平,并且带着强迫的特征,有一种停不下来,永远不够,获得了也不满足的体验。
在这种状态下你可能会做很多,吃很多,买很多,但好像它完全抚平不了心理深处的虚无感,它的意义更像是“抵消”——用一种形式的经验去覆盖另一种经验,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防御。换言之,我们只是下意识地在为自己创造不同形式的“获得感”,渴望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体验着“没有”。
没有什么呢?从创伤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可能是一种心理结构的未完成,是没有内化足够多的被给予感,被爱的感觉,自我价值的体验。而从日常经验的角度来讲,它可能反映着我们长期生存在一种缺乏活力和意义的状态下,生存在一种没有真正情感获得性关系的状态下,在这种处境下,人们习惯了用代餐去回应对于正餐的需要。
当然,这种困境并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它和今天的时代语境也有关系,在今天获得这些正向体验的阻碍和困难要比曾经大很多,代餐反而是普遍的。这就像你要在一个困难系统中额外习得一种能力,拥有一种运气,原本日常的经验变成了游戏通关大师才能得到的奖励。
简单来说,今天获得正餐所需要的成本和努力比曾经高很多,以前人们不需要这些认知和技巧就能拥有这些体验,但今天,似乎总是需要某种启示和方法,需要凭借能力去破除 debuff 的部分,所以我不想把它归为纯粹个人的因素,但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个人福祉而去增加这种觉知,获得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