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北京某医院,女人躺在冰冷的走廊上,挣扎了整整两天才咽了气。护士整理她的遗体时,突然发出惊呼:“她的手心里有字!”周围的人纷纷凑过来,看清女人手心的字时,大家都沉默了。 (信息来源:《新凤霞回忆录》1980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1967年的北京,寒风凛冽。一家医院的走廊里,一个女人无声地躺着,生命的气息逐渐消散。两天前,她被送到这里,却无人问津,最终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她是谁?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她的手心里,又写着怎样的秘密? 她是李再雯,曾经红极一时的评剧名伶,一个在动荡年代里,被命运捉弄的女人。 李再雯的童年,充满了苦涩。1922年,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乱世之中,生存已是艰难,更何况还要抚养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五岁那会儿,家里经济紧张,就把她托付给了评剧演员白玉霜。对年幼的李再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变故。从熟悉的家庭到陌生的戏班,她开始了新的人生。 白玉霜,这位评剧白派创始人,成为了她的养母,也成为了她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戏班的生活是艰苦的,每天天不亮,李再雯就要起床练功,压腿、下腰、吊嗓子,每一个动作都让她疼痛难忍。 年纪不大,但训练强度挺大,她有时候会悄悄地掉眼泪。她跟白玉霜抱怨,说练功挺累的,嗓子都哑了,但白玉霜的回答却是冰冷的。在她看来,戏班的孩子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生存,李再雯也不例外。 养母的严厉让李再雯感到害怕,但也让她明白,自己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她开始更加刻苦地练功,将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化作了动力。 多年的苦练终于有了回报,在一次演出中,白玉霜因故缺席,李再雯被临时推上舞台。她紧张地走上台,却在开口的那一刻惊艳了所有人。她唱歌声音甜美,动作得体,笑起来特别迷人。观众们都被她的演出迷住了,一片掌声响起。 李再雯一唱成名,她继承了白玉霜的表演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李再雯的名气越来越大,白玉霜的戏份就慢慢少了。她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李再雯,也为她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新中国成立后,李再雯的演艺事业迎来了新的高峰,她加入了国营剧团,主演了《桃花庵》《杜十娘》《秦香莲》等经典剧目,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评剧名伶。 她对艺术很有热情,全身心都在搞表演。她单身,没有子女,对评剧的热爱近乎狂热。她曾跟随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冒着战火危险,为战士们带去了精神慰藉。即使嗓子疲惫不堪,她也坚持“卖字儿”,用吟诵的方式完成演出,展现了高度的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而命运的齿轮却开始转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再雯的艺术生涯遭受了重创。她遭受了批斗和羞辱,还被逼着承认根本不存在的错误。 曾经光鲜亮丽的舞台,变成了冰冷的批斗台。曾经的赞扬声和赞美,现在变成了尖刻的指责和辱骂。身心俱疲的李再雯,最终选择了吞下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人在医院过道里,艰难地挨了两天后,终究还是走了。临终之际,她攥着拳头,艰难地写下了:“我不识字,你们还这么对我!”这几个字,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控诉,也是她悲剧人生的缩影。 1979年,李再雯终于得到了平反。人们在八宝山公墓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但这已经无法弥补她生前所遭受的苦难。 白玉霜,李再雯的养母,既是她的恩人,也是她艺术道路上的导师。她们之间既像师生又像对手,既有和谐也有摩擦。白玉霜的严厉,造就了李再雯的艺术成就,但也给她带来了心理阴影。 李再雯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她出生于乱世,成长于新中国,最终却倒在了时代的洪流中。她的不幸,不只是个人的遭遇,也是那个时代的共同悲情。 李再雯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她的一生,充满了光环和阴影,充满了荣耀和苦难。她的手心的字,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无声控诉。 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评剧的历史上,也将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每个时代的结束,总会让很多人的命运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