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河北 78 岁老人被两个儿媳妇赶出家门,流落在机井房,吃百家饭。没想到,没过多久,领导干部给他送来了 30 万元。他哭着说:“感谢国家还记得我!” 两个儿媳知道后,都争着请他回家,他果断拒绝了。 孙顺明,出生于1942年的河北农村,童年在战乱中艰难度日。8岁时父母去世,他成了孤儿,在村民的接济下吃百家饭长大。成长过程中,他怀着报国之心,16岁报名参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初入军队,他凭借勤奋和执着,迅速适应了部队生活,并在国防建设中表现出色。 他曾参与国家核工程山洞的修建,冒着生命危险为国防事业奉献了青春。之后,他又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展现了卓越的战斗力,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一等功。 尽管荣誉加身,战争的残酷对孙顺明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他在战后选择退伍,回到家乡过普通农民的生活。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总是乐于助人,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身份。 2020年,78岁的孙顺明本应安享晚年,却因两个儿子和儿媳的冷漠与贪婪,被逼到村里的机井房居住。这个机井房原本是村里灌溉农田时临时存放工具的地方,面积不足十平米,房顶多处漏风,四周墙壁裂缝斑驳,地面坑洼不平,甚至连一张完整的床都没有。初秋的风已经带着寒意,从墙缝中呼呼灌进来,把屋里的空气吹得湿冷刺骨。 没有任何积蓄的孙顺明,只能靠捡拾一些废弃的木板和稻草,铺在冰冷的地上权当床铺。夜晚,他用一条薄得几乎透明的旧棉被裹住身体,但还是冻得直哆嗦。 村民们看到他如此凄凉,纷纷伸出援手,有人送来热水,有人送来馒头,有人把家里多余的旧衣服拿给他。可是,大家的帮助也只能解一时之急,眼看寒冬将至,机井房根本无法让他安然度过。 几天后,河北省的相关部门收到情况汇报,震惊于这位一等功臣的现状。他们立即派出调查小组前往村里核实情况。调查小组成员驱车来到村里时,正赶上一个阴冷的早晨。村民们围在机井房门口,看到几名穿着干部制服的人走过来,纷纷主动上前诉说孙顺明的遭遇。一位老农满脸愤慨地指着破旧的机井房说:“这地方别说住人,连牲口都嫌冷!您快进去看看吧。” 调查小组走进机井房,看到的景象让人无比心酸:一个瘦小的老人蜷缩在角落,裹着一床破旧的棉被,身下是几片残破的木板。他的头发凌乱,脸上满是皱纹,双手干裂得像老树皮一样。他听到有人进来,挣扎着想站起来,但因为年纪大,动作显得迟缓。一位调查员连忙上前扶住他,关切地问:“您是孙顺明老人吗?” 孙顺明点了点头,眼里闪过一丝疑惑。他用微弱的声音问:“你们是谁?”调查员自我介绍后,详细询问了他的情况。他说话断断续续,但仍把自己被赶出家门的经过一一讲述清楚。调查员听后十分气愤,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老人讨回公道。 为了进一步了解孙顺明的背景,调查员翻阅了他在军队中的档案。当他们看到他曾经参与国家核工程修建、在战场上立下一等战功的记录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撼。负责此事的领导当即指示:“这是国家的英雄,绝不能让他再受这样的苦难。必须立刻采取措施!” 几天后,当地政府领导亲自登门,为孙顺明送来了30万元的生活补贴。这一天,村里很多人都围在机井房外,看着几辆黑色的公务车停下,几名干部走下车,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现金的红色信封。孙顺明被人搀扶着走到门口,双手颤抖着接过那沉甸甸的信封。他低下头,眼里噙满了泪水,连声说道:“感谢国家还记得我!感谢国家还记得我!” 看到孙顺明老泪纵横,村民们也忍不住抹起眼泪。有人小声议论:“国家没忘记英雄,真是好啊!”也有人愤愤不平:“他那两个不孝的儿子,知道了还不羞死!” 果然,消息很快传到了孙顺明两个儿媳的耳朵里。两人闻讯后立刻带着丈夫来到机井房,一边假装关心地喊“爸”,一边用讨好的语气劝他回家。村民们看着他们假惺惺的表演,纷纷指责:“你们早干嘛去了?老爷子受苦的时候,连一碗饭都不给,现在人家有钱了,你们又跑来了?” 孙顺明却冷冷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媳,一句话也没说。他转身回到机井房,拿出一个小板凳坐下,低头整理着手里的补贴信封。面对他们的“诚意”,他果断地拒绝了回家的提议。他知道,这些人只看中钱,而不是关心他这个人。 有了这30万元补贴,孙顺明终于能告别机井房的苦日子。他用其中一部分建起了自己的小房子,虽然简朴,但宽敞明亮,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寒冷。他还将剩余的钱大部分捐给了村里,用于改善道路、修建饮水设施和帮助其他困难户。这位曾经的功勋老兵,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着自己的奉献精神。 孙顺明晚年的日子虽平凡,但有国家的关怀和村民的敬重,他的内心充满了安慰和满足。他的故事警醒了许多人:国家不会忘记曾为民族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而真正的亲情应以关爱和责任为基础,而非利益的交换。
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