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一个21岁的女知青,夜里一个人去上厕所,谁知却神秘失踪了。为了找她,连队把整座山都翻了个遍,可是依旧没有找到她。一直到2009年,老知青们聚会的时候,他们忽然想到了一条新的线索。 1974年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橡胶林随处可见。每天清晨五点,建设兵团的知青们就要起床准备上工,他们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垦、种植、养护。 在一师二团七营三连,有一群来自上海的知青,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的。其中就有一位名叫朱梅华的女知青,她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四年。 每到傍晚五点,结束了一天劳动的知青们会陆续返回营地。六点开饭,七点开会,八点左右就要准备就寢。 对于女知青们来说,最困扰的就是夜间如厕问题。从宿舍到公共厕所的五六十米距离。 当时的厕所是最简陋的旱厕,四周只用几根竹竿和棕榈叶围成,没有任何照明设备。 一天夜晚,21岁的朱梅华因为突然肚子疼,不得不起床去上厕所。 从宿舍到厕所的这条土路,两旁是高大的橡胶树和茂密的灌木丛。深夜的热带雨林总是充满各种声响,远处不时传来野生动物的叫声。 就在朱梅华出门后不久,西双版纳的夜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雨声惊醒了刘桂花,她发现朱梅华还没有回来,便在门口喊了几声,但只有雨声回应。 当时的建设兵团里,男女知青的宿舍区域是分开的。朱梅华的宿舍虽然离男生宿舍不算远,但她一向遵守纪律,不会随意在宿舍区周围便溺。 第二天一早,当刘桂花醒来后发现朱梅华的床铺依然空着。吃过早饭后,朱梅华仍然没有出现。 在通往厕所的泥泞小路上,人们只发现了一只沾满泥水的黑色布鞋,那是朱梅华平日里经常穿的。至此,这个年轻女知青就这样离奇地消失在了这个雨夜里。 朱梅华的失踪在整个西双版纳建设兵团引起了极大震动。这起事件很快就惊动了国务院知青办公室、昆明军区和西双版纳州等各级部门。 专案组迅速成立,开始在农场周边展开全面搜索。当地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搜救行动中,他们对当地地形最为熟悉。 在为期三天的地毯式搜索中,搜救人员翻遍了周边的每一片橡胶林,探查了每一条可能的小路。但除了那只黑色布鞋,再也没有发现任何与朱梅华有关的线索。 专案组开始对连队里的每个人进行排查。所有人都要经过调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嫌疑对象。 第一个重点嫌疑人很快浮出水面,他就是朱梅华的前男友祝为鸣。据女知青李新惠证实,案发当晚九点多的时候,她在宿舍前的篮球场上学自行车时,看到祝为鸣去过朱梅华的宿舍。 更重要的是,李新惠还看见祝为鸣从朱梅华宿舍出来后,往厕所的方向走去。这个时间点与朱梅华失踪的时间非常接近。 祝为鸣也是上海知青,他与朱梅华的恋爱关系在事发前不久刚刚结束。专案组认为这可能是一起因感情纠纷引发的案件。 在审讯过程中,祝为鸣承认自己杀害了朱梅华。但当专案组要求他指认作案地点和提供相关证据时,他却说不出任何细节。 随着调查的深入,专案组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可疑人物:朱梅华的前指导员蒋井杉。蒋井杉之所以成为重点调查对象,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不正当行为的记录。 更为关键的是,有人证实蒋井杉曾经用暴力方式袭击过朱梅华。在专案组的审讯下,蒋井杉也承认了自己就是凶手。 蒋井杉先是说把朱梅华的遗体埋在了猪圈里。专案组立即组织人手把猪圈挖了个遍,却什么都没有找到。 随后蒋井杉又改口说埋在了后山。专案组再次组织人手去挖后山,结果依然是一无所获。 两个嫌疑人的供述都无法得到证实,案件调查陷入了僵局。这起失踪案在建设兵团内部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女知青们开始纷纷寻找各种方式离开农场。有的通过关系调回城里,有的选择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2002年,时隔28年后,曾经参加过专案组的上海知青孙向荣来到了朱梅华母亲的家中。在这个位于上海的老房子里,朱梅华的照片仍然挂在墙上,她的母亲始终保持着女儿房间的原貌。 这么多年过去,老人依然坚持每天打扫女儿的房间,仿佛她随时都会回来。在上海,还有很多和朱梅华一起去过西双版纳的知青,他们从未放弃寻找这位昔日的伙伴。 这些老知青们经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试图从记忆中找出新的线索。2009年的一次聚会上,他们突然想起了一个重要细节:当年农场附近有一条通往边境的秘密小路。 这条小路在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它穿过热带雨林直通边境地区。一些老知青开始怀疑,朱梅华的失踪会不会与这条路有关。 2010年,这群执着的老知青再次向社会发出了寻人启事。这已经是朱梅华失踪35年后的事情了,但他们依然不愿放弃任何希望。
大雨这是个重要的现象,当大雨来临时,失踪的一般都会往水流走的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