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7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近200名英军严密包围,就在这危急关头,年仅19岁的小战士郑起拼尽全力,吹响了手中的冲锋号,意外的是,这一声号角,竟然为他赢得了一项特等功。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2021.11.1阵地仅剩7名战士,他用这把军号吓退敌军) 1951年朝鲜战场,凛冬的寒风裹挟着硝烟,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釜谷里,这个不起眼的朝鲜小村庄,此刻却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谁掌握了它,谁就能掌控通往汉城的要道。 就是这样一场惨烈的战斗中,一位19岁的年轻战士,用一声冲锋号,谱写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奇迹。那位,正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郑起。 郑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却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本应充满欢声笑语,却被日军的铁蹄无情践踏。父母惨死在日军暴行之下,年幼的郑起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自小,他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也锻炼了他不屈不挠的意志。 14岁那年,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想用自己的一份力来保卫国家,也为逝去的父母讨回公道。刚入伍时,因为年纪轻、身体不强壮,郑起被分到后勤,做了卫生员和理发师。这样的安排对于一个满腔热血、渴望上阵杀敌的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他对战场上的硝烟情有独钟,总想着像其他战士那样勇往直前,为国家立下功勋。郑起没打算打退堂鼓,一直向首长强调他想去前线的心意。最终,首长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同意将他调到一线部队,担任一名司号员。 在军队中,司号员看似不起眼,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的号声是战斗的信号,是指挥战士行动的指令,是鼓舞士气的号角,甚至可以吸引敌军火力,掩护战友突击。 郑起深知司号员责任重大,丝毫不敢马虎。他刻苦训练,熟记各种号声的含义和吹奏方法,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他知道,在战场上,一个错误的号声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1948年,解放战争的炮火在东北大地熊熊燃烧,在锦州北部的义县,郑起迎来了他的战斗首秀。为了提振士气,他二话不说,直接跳上屋顶,吹起了号角。 嘹亮的号声响彻云霄,穿透了隆隆的炮火声,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战斗中,郑起不幸被炮弹碎片击中头部,昏迷不醒,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他伤好后,立刻申请回部队,继续为解放事业出力。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郑起一心想着保卫家园,二话不说就报了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去了朝鲜,投身于那场激烈的战争。 1951年1月,郑起所在的七连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攻占釜谷里。这个小村庄虽不起眼,但它是通往汉城的关键通道,位置相当关键。 驻扎在釜谷里的是英国第29旅,也就是著名的“皇家来复枪团”。这可是英军的精英部队,二战时立下赫赫战功,战斗力相当强悍,大家都称他们为“皇家绿老虎团”。 战斗打响后,我军最初占据优势,但随着天色渐亮,敌人的火力优势逐渐显现。他们的炮火凶猛,冲锋又狠,对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团部下令,七连得赶紧占领旁边的山头,把敌人的进攻挡下来,好扭转现在的局势。 战斗异常惨烈,七连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敌人的猛攻。随着战斗的持续,七连伤亡惨重,连长、指导员、副连长等指挥员相继牺牲。 到了下午,七连阵地上只剩下七名战士,弹药耗尽,粮食断绝,他们被两百多名英军包围在高地上,处境万分危急。 生命垂危的连长把指挥棒交给了小郑,身处困境,郑起毫无惧色,因为他明白自己担子的分量。 他高声鼓励剩下的战士们:“同志们,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是钢铁战士!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我们决不能退缩!” 郑起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将仅存的七名战士分成六个小组,利用地形优势,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敌人,拖延时间,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 就在这时,郑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吹响冲锋号! 嘹亮的号声响彻山谷,在寂静的战场上显得格外突兀。这突如其来的号声让已经鏖战了一天一夜的英军措手不及。他们本以为七连已经全军覆没,没想到此刻竟然还有冲锋号声响起,这让他们误以为志愿军的大部队已经赶到。 疲惫不堪的英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号声彻底吓破了胆,他们以为志愿军主力发起反攻,纷纷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增援部队也恰好在这个时候赶到,对溃逃的英军进行猛烈打击,最终取得了釜谷里战斗的胜利。 郑起在釜谷里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特等功的荣誉。他吹响冲锋号的军号和缴获的英军“绿老虎”团军旗被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成为这段传奇故事的永恒见证。 郑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缩影。他的故事让人深受触动,一直激励着无数人。他的精神,如同那嘹亮的冲锋号声,永远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鼓舞着我们勇敢面对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