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2岁教师接到退休通知,刚把教学工具上交,就扑通一下,趴在办公桌上,

乐语回味 2024-12-15 21:19:46

1990年,62岁教师接到退休通知,刚把教学工具上交,就扑通一下,趴在办公桌上,嚎啕大哭起来,旁边的人都吃了一惊:“别人退休,都是眉开眼笑,你咋还哭上了?” (信源:原文登载于新黄河2024-09-10关于“他的教鞭,是废旧的羽毛球拍……”的报道) 叶连平老师泪别讲台,他与农村教师的深厚情谊让人感慨。 1990年,一个秋日的午后,安徽和县卜陈初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离愁。 这位62岁的老教师刚退休,突然在办公室里哭了起来,头趴在桌子上。 这动作太突然了,周围的人一下都看愣了。 退休,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值得庆贺的,可对于他,却是难以割舍的痛。 他,就是叶连平,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乡村教育的人。 他的泪水,饱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也预示着他退休后的生活,并非平静的休止符,而是一段新的征程的开始。 叶连平的人生,和那些波折的年代紧密相连。 1928年,他出生在山东青岛。 儿时的记忆里,除了家乡的海风,更多的是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 他跟着家人在山东各地搬家,吃了不少苦,也让他变得特别坚强。 后来他到了南京,开始在美领馆打杂。 这段经历看似普通,却让他踏进了知识的殿堂。 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英语,硬是啃下了这门“洋玩意儿”。 谁也想不到,这份在当时看来有些“另类”的技能,会在日后成为他教育生涯的重要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叶连平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南京琅琊路小学的教师,正式开启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台上激情满满地讲课,把知识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 1955年,由于某些原因,叶连平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讲台,再次踏上了漂泊的旅程。 接下来的十年,他辗转各地,历经坎坷,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 十年漂泊后,他来到安徽和县,身无分文,举目无亲。 是当地淳朴的乡亲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让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这份恩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1978年,当他有機會回南京時,他毅然選擇留在和縣,用自己的知識回報這片土地和善良的人們。 他在卜陈初中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段教书生涯,并在这里扎根,直至退休。 退休后,叶连平没有选择悠闲度日。 他闲不住,也放不下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听说附近学校缺老师,他二话不说就跑去代课,一干就是好几年,从不谈钱,也不挑活儿。 对教育的热爱,已经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发现村里的孩子们英语基础薄弱,这让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自学英语的经历。 他打算运用自己的优势,为孩子们开启探索世界的机会。 他把自家不大的30平小屋腾出块地方,挂了个小黑板,弄了个“留守未成年人活动中心”。 他不仅教孩子们英语,还帮忙照看他们,成了村里家长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叶连平的生活极其简朴,一件罩衣穿了将近40年,棉背心补了又补。 他舍不得买新衣服,舍不得吃肉,甚至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 然而,他对学生却格外慷慨。 他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11年来,他拿出近30万元,资助了300多名学生和十多位老师。 每年,他还自掏腰包组织夏令营,带孩子们去科技馆、博物馆,开阔他们的眼界。 他独创的“四步教学法”,让学生们的成绩突飞猛进,他也因此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 198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辅导的学生数以千计,要是收费,他早就是有钱人了。 他和老伴至今仍旧住在破旧的平房里,生活简单朴素。 有人觉得他“傻”,他却说,看到孩子们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叶连平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他先后被授予“优秀教师”、“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了感动中国提名奖。 这些荣誉对他而言,不过是短暂的闪光。 他最在乎的,是孩子们能否成才,能否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2018年,叶连平骑车摔伤了腰椎,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100天。 可他只躺了4天,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课堂。 他说,孩子们在等着,他得赶紧过去。 他靠着手杖,一拐一拐地走上讲台,然后接着给孩子们讲课。 他留下遗言,打算把所有的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同时,他的遗体也将捐献给需要的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他常说“全力以赴,即使到生命的尽头也不停歇”,这不仅是他的信条,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叶连平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他就像一道亮光,照亮了乌江边那个小村子,也给那里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0 阅读: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