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修铁路时,月薪 1000 两银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 21 万。他的工资养 10 个老婆都没问题。可当别人让他纳妾时,他却严肃地说:“我是修铁路的,不仅不能出轨,也不能纳妾。”詹天佑的这句话,不知让多少女人羡慕他的妻子。 詹天佑,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创者,出生于清朝晚期的广东南海县(今佛山)。他出身于一个曾经殷实但逐渐败落的茶商家庭,父亲詹兴洪因深感时局动荡和国家落后,决意将年仅11岁的詹天佑送往美国留学。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詹天佑的命运,也为中国现代铁路事业埋下了重要伏笔。 作为清政府资助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詹天佑在异国他乡经历了语言障碍、文化冲突与艰苦生活,但他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并成为耶鲁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这不仅为他日后参与中国铁路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也让他成为那一代中国人中少有的掌握先进工程知识的专家。尽管许多留学生选择留在美国,詹天佑却始终怀抱着“学成报国”的理想,最终于44岁回国,接手了当时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京张铁路工程。 京张铁路修建的消息甫一传出,国际舆论便掀起了轩然大波。西方列强的媒体冷嘲热讽,断言中国工程师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壮举。一些外国商团甚至试图干预,希望利用中国当时的技术短板谋取铁路承建权。詹天佑毫不退缩,他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质疑。 詹天佑接手项目后,立即召集团队深入调研沿线地质。他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徒步勘测,克服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的重重阻碍。初步考察的路线中有峡谷、陡坡,还有河流穿插其间,这些条件无疑增加了铁路设计的难度。詹天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他没有照搬西方设计,而是根据地形特点进行细致规划。 京张铁路最大的技术难题在于线路中段的坡度问题,这一地段地势陡峭,若沿用传统设计,列车很可能无法安全通行。为了克服这一困难,詹天佑提出了“人字形铁路”方案。他决定在陡坡处设计一段Z字形折返轨道,以降低列车爬坡的难度。每当列车行驶到坡度过高的位置,便可利用人字形线路进行折返调头,从而减轻机车负载。 这一设计不仅有效解决了坡度问题,还大幅降低了施工成本。在试验阶段,他带领工程师多次调试轨道模型,对每一条折返线路的弯度、长度进行精准计算,确保列车行驶稳定。这种技术的创新为京张铁路赢得了宝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让外国专家大为惊叹。 铁路沿线地质情况复杂,部分地段需要开凿隧道。詹天佑带领团队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深入洞内测量,为了避免误差,他反复核对数据,严格按照标准指挥施工。面对洞内偶尔塌方的危险,他毫不畏惧,总是站在离工人最近的位置,确保第一时间处理险情。在他严谨细致的指挥下,八达岭隧道得以安全开通,这一段隧道成为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山岭隧道。 京张铁路预算资金本就捉襟见肘,而中途清廷还削减了30万两银子的拨款,这使得詹天佑的团队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他不得不根据新的预算调整计划,缩减部分施工环节的开支,却依然保证整体质量不打折扣。为了节省开支,詹天佑甚至带头简化个人物资使用,将原本预定的进口设备换成国产材料,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激励了国货的应用。 施工队伍中的许多工人来自普通农民家庭,他们对铁路修建缺乏基本知识。为了提高施工效率,詹天佑组织了一场场技术培训。他用简单直白的方式为工人讲解技术要点,示范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还手把手教年轻学徒铺设轨道。工人们渐渐掌握了基础技能,在实际施工中展现出了不凡的能力。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京张铁路于1909年正式通车。这条铁路全长200多公里,不仅提前完成了工期,还以其出色的设计和卓越的工程质量震撼了世界。当第一列火车穿越八达岭隧道时,沿线百姓自发涌上铁路旁欢呼雀跃,他们深知这是中国自主工业的一次历史性胜利。 京张铁路的成功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也为中国后续铁路建设奠定了宝贵的技术基础。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坚守职业操守的品格为中国工程界树立了典范。他那句掷地有声的“我是修铁路的,不但不能出轨,更不能纳妾”,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这句话的背后,是他对事业的忠诚、对家庭的挚爱,以及对国家的深切责任感。 家庭方面,詹天佑与谭菊珍一生恩爱,共同养育了五子三女。即便工作繁忙,他始终关心家庭,也因始终忠于妻子而被传为佳话。谭菊珍在家庭中既是贤内助,又是孩子们的教育者,为詹天佑提供了稳固的后方支持。 1919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令詹天佑深感民族受辱,忧愤交加中病逝,享年58岁。他的离世令人痛惜,但他的成就和精神却长存于中国铁路史和近代工业发展史之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是一位践行家国大义和家庭美德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