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刚驾崩不久,生前最宠信的大臣肃顺被慈禧关进大牢,肃顺认为自己是先帝钦点的重臣,慈禧一介女流不敢怎样,所以在狱中日夜骂到慈禧与恭亲王是“叔嫂狼狈为奸,不得好死。”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病重,他自知时日无多,召集身边最信任的臣子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授予他们顾命大臣的身份,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继位。 咸丰帝说完最后的安排,带着未尽的心愿离世,终年31岁。 咸丰帝驾崩后,肃顺等人立刻按照他的遗命,将皇太子的继位事宜与政务安排牢牢掌控在手中,几乎成为朝廷的实际操控者。 肃顺年少时出身宗室,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满洲镶蓝旗人,他个性刚毅而果决,深得咸丰帝器重,尤其在咸丰年间肃清科场案、户部宝钞案等政务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担任户部尚书期间,肃顺对吏治腐败极为痛恨,多次上奏建议改革,甚至提出撤销旗人供养制度,这让不少旗人大臣对他怀恨在心。 咸丰帝去世后,肃顺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自居,更是显露出一副“朝中我为主”的姿态,连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也没放在眼里。 然而此时的朝廷风云暗涌,年幼的皇帝无法主持大局,宫中慈禧太后与东太后慈安明争暗斗。 而在外朝,肃顺等人以顾命八大臣的名义大权独揽,尤其是肃顺,言行中愈发狂傲,甚至屡屡对慈禧表现出轻视。 肃顺认为,慈禧不过是一介女流,连政治事务都不应插手,更何况宫廷政务自有八大臣掌控,他不可能容忍一个女人来分权。 慈禧也深知,肃顺的存在是她掌权的最大障碍。 慈禧暗中与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䜣联合,二人很快达成共识:肃顺必须除掉。 慈禧此时已表现出极强的政治头脑,她知道必须迅速行动,趁肃顺还未察觉前布下天罗地网。 奕䜣手握兵权,素有威望,是慈禧在朝中的最大助力。二人密谋发动一场政变,这场政变后世称为“辛酉政变”。 八月,肃顺等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返回北京,慈禧却命恭亲王奕䜣提前入京筹备政变。 九月初,肃顺带领灵柩队伍行至北京郊外时,已然毫无察觉宫中即将发生的巨变。 与此同时,慈禧与奕䜣在宫中布下重兵,开始向顾命八大臣发难,慈禧首先派人秘密逮捕了载垣与端华,二人被关押在大牢之中,而肃顺的下场则更为戏剧化。 肃顺被慈禧派来的御林军围捕,根本来不及反抗便被押入大牢,他原本还不以为意,认为自己是先帝钦点的重臣,即使慈禧胆敢发动政变,也不敢对他怎样。 肃顺在狱中依旧张狂,甚至日夜痛骂慈禧与恭亲王奕䜣,说他们“叔嫂狼狈为奸,不得好死”。这番话很快传到了慈禧的耳中,慈禧并未动怒,反而加速了肃顺的审判程序。 九月初十,慈禧太后与东太后慈安宣布废除顾命大臣的权力,肃顺等人被正式定罪,罪名是“谋逆、不忠于先帝遗命”。 这一消息在朝堂引起轰动,不少大臣暗中议论,顾命大臣本是皇帝亲自钦定,如今竟被一位太后翻手间推翻,不免让人胆寒。与此同时,肃顺被押解至北京城中的菜市口行刑。 九月十七日清晨,肃顺戴着枷锁被带至菜市口,他一向不屑于向任何人低头,至死都保持着倨傲的姿态。 据说临刑前,肃顺回头冷笑着看了一眼行刑官,嘴里低声骂道:“我看你们能撑多久!”随后,刀光一闪,肃顺的人头落地,满地鲜血浸透了沙土,他的死宣告了顾命八大臣势力的彻底覆灭。 肃顺的兄弟端华和载垣也未能幸免,他们被慈禧逼迫自尽,其他参与者则被革职查办或流放边疆。 而慈禧凭借这场政变一举掌控了朝政,与慈安太后一起开始了垂帘听政的时代。 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摄政王,成为慈禧的重要帮手,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了清朝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为慈禧日后独掌大权铺平了道路。 肃顺之死在历史上留下诸多争议,他忠于咸丰帝,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他的刚愎自用、狂傲自大让他忽视了宫廷斗争的险恶。 他低估了慈禧的野心与手段,也高估了自己作为顾命大臣的安全性。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在咸丰帝生前的信任与权势,竟在帝王一死之后顷刻间化为乌有。 辛酉政变过后,慈禧逐渐展现出她强硬与狡黠的一面,将清朝政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肃顺在朝堂上的横空出世与惨烈倒下,成为晚清政局动荡的缩影。而这一幕也为清朝日后走向衰亡埋下伏笔。
一代妖后,无恶不作,祸国殃民,丧尽天良
一代妖后,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