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女子在保险公司上班,为了冲业绩买了几十万的保险,但后来业绩不佳还是离职了。而现在女子的女儿生病申请理赔,保险公司却拒赔了!网友:“保险公司连业务员都骗?太奇葩了!”
2018年春天,成女士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当地一家知名人寿保险公司的大门,成女士心中满是对新工作的期待。
入职培训期间,成女士认真听讲,仔细记录每一个销售技巧和保险知识点,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这个行业大展拳脚,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代理人。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
初入职场的成女士很快发现,保险销售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每天打电话推销、上门拜访潜在客户,却总是碰壁。
眼看着月底业绩考核即将来临,成女士的压力与日俱增,她开始失眠,每天早上起床时都能看到镜子里自己憔悴的面容和浓重的黑眼圈。
就在这时,一位资深同事给了她一个"建议":"你可以先自己买几份保险,既能完成业绩,又能熟悉产品。"
这个提议像一根救命稻草,成女士立刻抓住了,她开始研究公司的各种保险产品,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案。
起初,成女士只打算买一两份小额保险,她坐在办公桌前,仔细阅读每一份保单的条款,计算着保费和可能的收益。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自己越陷越深,为了达到更高的业绩目标,她不断增加购买的保单数量和金额。
很快,成女士的办公抽屉里堆满了各种保单文件,有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教育金保险等等,每一份保单都承载着她对未来的期望,也暗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日子一天天过去,成女士的工资卡余额越来越少,每个月发工资的那天,她都要掰着手指头计算,扣除各种保费后还剩多少钱可以用于日常生活,有时候,她不得不向父母借钱来维持基本开支。
终于有一天,成女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打开电脑,列出一张详细的清单,统计自己购买的所有保险。当她看到屏幕上那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20多份保险,总价值高达几十万元!
这个数字让成女士彻夜难眠,她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同时也对公司的销售策略产生了质疑,她开始仔细研究每一份保单的条款,希望能找到退保的方法。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成女士发现,许多保单已经因为无法继续缴纳保费而失效,那些辛苦攒下的钱,就这样付诸东流,她尝试退保一些仍然有效的保单,但得到的退款金额少得可怜,不到五千元。
这时,成女士想起了那份价值最高的终身寿险,她已经连续交了4期保费,总计四万六千多元,这几乎相当于她一年的工资,成女士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联系保险公司要求退保。
然而,保险公司的回复让她如坠冰窟,客服人员用公式化的语言解释道:"根据保单条款,您的保单目前的退保金额按原现金价值计算,预估在六至七千元左右。"
成女士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她情绪激动地质问道:"我交了将近五万元,现在退保只能拿回六七千?这不是明摆着在坑人吗?"
客服人员平静地回应:"您购买保险是个人意愿,而且连续缴纳了多期保费,这充分体现了您的真实投保意愿。我们的退保流程完全符合合同约定和相关法规。"
成女士陷入了绝望,她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要进入这个行业,为什么要听信同事的"建议"自己购买这么多保险,她计算了一下,自己在公司工作期间拿到手的佣金仅有一万多元,而投入的金额却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离职后的成女士,每天都在为这笔巨额亏损而烦恼,她开始四处打听,希望能找到其他退保的途径,她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咨询了律师,甚至考虑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然而,得到的答复都不尽如人意。
成女士的经历也引发了社会对保险行业销售模式的讨论。
有人认为,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避免出现为完成业绩而诱导客户过度购买的情况,也有人呼吁,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在购买保险时要理性决策,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同时也要仔细阅读保单条款,了解退保规则和相关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而不是陷入金融陷阱。
无论在什么行业,诚信和专业都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只有真正为客户着想,才能赢得长久的信任和尊重。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