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同意的观点。三电机、四电机还是有技术门槛的,并不是抄抄就行。即使照猫画虎抄出来,也不一定能抄到精髓。很多车企都在学习或推出类似产品,也反向证明了这个技术的价值。
单从硬件看,三电机、四电机确实没啥难度,四个轮边电机就够了,甚至小孩童车也能做出来。但是,把它做成量产乘用车,拿到牌照上路驾驶,并且要保证效率、舒适和安全,那就有技术门槛了。这就是实验室和上路量产的差别。
这个门槛首先是软件算法门槛。
四电机软件算法并不简单,当车辆在行驶过程当中,或者遇到不同路况下,四个电机的功率输出配合默契度要很高,时间上要做到毫秒级的响应,否则,四个电机各干各的,稍有延误车身姿态就有失控风险,越野或赛道路况下尤其明显。
现在虽然不少品牌都演示了原地掉头功能,但仔细看的话,转圈速度、转得圆不圆是有差异的,背后就是软件算法和控制进准度的功夫高下。
另外,从演示到量产也是需要技术积淀的。
目前,除了仰望,最近能演示原地掉头的车型新增了好几款,美国的新势力rivian、奔驰g、极氪、奇瑞、小米等,但目前国内只有极氪001FR量产了这个功能,其它都是演示阶段。如果没有技术难度的话,多数车企早就量产上市了。
再说到三电机、四电机技术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原地掉头,原地掉头只是一个功能展现方式,未来的应用场景还很多。这种技术可以提升操控性能和安全性能。
自从仰望量产原地掉头技术,车企们纷纷跟进研发四电机技术、演示原地掉头,正是对这个技术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