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女子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大堆药,女子觉得扔了浪费,便在病友群发布信息,将7盒止痛药转卖了出去,可没想到,一个月女子被以贩 毒罪被捕,这是怎么回事呢? 廖丽住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她的生活一直平凡而安稳,直到父亲患上了慢性病。随着父亲病情的加重,家中积累了大量的医疗用品和药物,经济也越来越紧张。 廖丽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亲,但遗憾的是,最终父亲还是因病去世,办完后事后,廖丽独自面对着家中的空寂和满屋的遗物,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她一边整理父亲的物品,一边努力抑制自己的情绪,当她打开那个装满药物的抽屉时,看到那些整齐排列的未开封药盒,她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这些药都还没来得及用,就这样扔了,实在太可惜了。” 由于不忍心直接扔掉这些药物,廖丽决定尝试将这些药低价转给真正需要的人,这样一来,也能贴补一下窘迫的家庭。 她想到了父亲生前加入的病友群,群里的许多成员有类似的医疗需求,于是,她拍下药品的照片,附上详细的说明,希望能找到这些药物的下一个主人。 廖丽在父亲的病友群中发布了药品信息后,反响出乎意料地快,她收到了几位病友的询问,一个名叫“王”的用户特别积极,他很快通过私聊表示对止痛药的兴趣。 这个用户名叫董祥,据他所说,自己之前“溜冰”,现在买不到,所以就吃止痛药代替。 廖丽不太明白对方的意思,但想着既然是买药,肯定就是有病情需求,于是两人很快就价格和数量达成了一致,定下了260元购买7盒药品的交易,其中包括五盒未开封和两盒已开封的药品。 廖丽打包好药品,通过快递发往董祥提供的地址,就在她以为这件事就这样结束时,一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几名警察出现在了她的门前,她被告知涉嫌贩 毒,并被带走进行调查。 原来,董祥在收到药品后,并没有按原计划使用,因为担心药物有问题,左思右想后将药品送到了当地派出所,并举报廖丽贩卖管制药品。 这突如其来的指控让廖丽措手不及,在警方的询问中,她尝试解释这些药品是合法购买的,她出售这些药品仅仅是为了避免浪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触犯了法律。 然而,警方的态度十分明确,表示廖丽出售处方药是国家管制的精神麻醉类药品,私人不能售卖,否则很可能致人上瘾,她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贩 毒。 廖丽被移送到检察院,一审法院认为,廖丽出售这些药品的行为已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判处廖丽拘役2个月,缓刑3个月,并罚款1000元。 廖丽对于一审的判决不愿接受,她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犯罪的意图,仅仅是为了避免浪费才转让这些药品,她无意通过这笔交易获利,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药物的特殊性质。 于是,她决定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审理了该案,考虑到廖丽的动机和药品的实际用途,法院认为,廖丽出售的药品是其父亲生前留下的,她对药品的性质和可能的滥用情况并不知情。 而且她转让这些药物的金额也很低,明显没有营利目的,法院认为,廖丽并未从这次交易中获利,因此其行为的主观恶性较小。 基于这一点,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证据不足,判决不成立,并决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经过重审后,检察院最终做出了不起诉的决定,撤回了对廖丽的指控,这场法律风波终于画上了句号。 廖丽的案件不仅反映了法律对药品管理的严格,也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不对称和误解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这个事件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即便是出于好意的行为,在法律面前也可能存在无法预见的风险。 廖丽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最终被洗清了罪名,但她对法律的敬畏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已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中。 廖丽的故事警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法律与道德的交织时,都应更加谨慎。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到他人,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法律不仅是对行为的规范,也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在追求个人利益或行善的同时,理解并遵守法律才是最终的保护伞。 人物为化名
山东一女子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一大堆药,女子觉得扔了浪费,便在病友群发布信息,
商业姑娘呀
2024-12-17 15:12:14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