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让姜维这个人光辉了不少。 但实际上,真实的姜维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比如陈寿、孙盛、傅玄等诸多史学家,以及诸葛瞻、董厥、廖化等诸多蜀汉大臣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太高。 真实的姜维本是曹魏的人,籍贯天水,在陇右那个圈子里混饭吃。但是大家也知道,当时天下三分,利益圈层已经基本明确和固化,像姜维这种陇右边角地区的基层干部,其实是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的。所以大家经常会在那个时代看到,无数的陇右军阀、士族朝秦暮楚或者割据自立,马超、韩遂、法正、孟达、姜维其实都是活在类似的背景下的。讲白了,就跟我们今天找工作一样,有机会谁都想找个待遇好一点、晋升空间大一点的工作,仅此而已。 所以,如果说姜维是什么忠于汉室的义士,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 姜维投靠蜀汉,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曹魏震动,陇右很多地方势力因为在曹魏那边过得不是很如意,便顺势投靠了蜀汉。姜维实际上是作为谈判代表去跟诸葛亮谈投诚条件的,结果被诸葛亮高价收买了。结果还没来得及回家整理行李,曹魏就封锁了他当时所在冀城,控制住了他的家人。其母亲写信给他,劝他在哪上班也是上班,能不能为了家人的安全,就安安心心在曹魏上班算了。但是他说事业和家庭只能顾一头,舍弃家人就跟诸葛亮走了。 但姜维的工作能力还是有的,再加上蜀汉本来就将星凋零,所以慢慢也在蜀汉脱颖而出了。 可是日益突出的姜维实际上变得跟魏延一样了,就是特别在意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叫特别自我,凡事得顺自己的意,不如意就强行对着干。 姜维后来主军,搞了一个敛兵聚谷的战略设计,也就是放弃防守秦岭入汉中的各要塞天险,把敌人放进汉中平原来打。这种打法一般是强者碾压弱者的打法。后来钟会轻轻松松拿下汉中,就跟他这个政策有很大关系。 另外姜维很不善于处理同事关系,因为蜀汉内部有人说他穷兵黩武,他便亲率蜀汉的主力去沓中屯田去了,这就有点赌气而不顾大局了。你不是要敛兵聚谷吗?你把汉中的兵力都抽走了,还聚个毛线?后来钟会、邓艾入川那么轻松,跟姜维的关系很大。 包括邓艾偷渡阴平之后,姜维放弃剑阁天险,让钟会大军也顺利入蜀,这一举动更是值得商榷。 而且姜维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诸葛瞻在绵竹对邓艾进行了阻击,按道理他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回防成都的。但是他却并没有这么做! 总而言之,姜维身上有很多事情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但姜维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最后没有苟且偷生,而是选择了以身殉国。 就个人的观感来说,姜维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定能力但非常任性、自我的人。姜维的是非功过,就留给大家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中遇到姜维这样的人一定要谨慎对待,比如我们很多父母,他们就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然后各种不听劝,想干啥就干啥,你不让他们干,他们就跟你闹,你还不能说他们,不能拿他们怎么样,就问你头疼不头疼?是不是只能明知道他们做得不对也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帮他们擦屁股?
你算什么东西
文中观点太片面!蜀汉的终极目标是恢复汉室,敛兵聚谷难道不是为了大量消灭魏军的主力吗?打出去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就从姜维最后的计划来看,不愧为蜀汉的脊梁!
姜维比不上魏延,毕竟魏延的守汉中方略一直固若金汤,王平接任后也沿袭的魏延方略,奈何诸哥喜欢姜维这个小白脸,委以重任,在识人任人方面,诸哥差刘备一条街,最典型的就是马稷
姜维沓中屯田,是为避祸,避免为宦官黄皓所害,不是意气用事!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末尾,给予姜维很高的评价,小便有没读过三国志?
从前村里有个老头以编筐为生,有一天老头接了一个大订单,只能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停地编,他的儿子看到了很是心疼,后来老头终于熬不住睡着了,他的儿子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就帮忙编了起来,后来老头睡醒了看到儿子在编筐,而且编了很多,顿时伤心透了,因为全编错了,不仅不能按期交货,还浪费了很多材料,于是痛心疾首的对儿子说:“我的儿啊,你不会编就不要瞎编啊”
姜维最受争议的决策也就是放弃汉中吧,之前魏延蒋琬能守住汉中,也有魏没有下决心灭蜀的因素在里面,没有集全国之力伐蜀,不然估计也是守不住的。姜维如果守住剑阁,成都没有被偷袭,等钟会撤军的时候就是蜀军反击的时候,也并不算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