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味发霉致孕妇住院”事件遭反转律师:存在典型敲诈勒索行为

钱江晚报 2024-12-17 18:56:52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王晶

近日,曾冲上微博热搜的“孕妈称吃到发霉百草味面包宫缩入院”一事出现反转。涉事消费者发布《致歉信》,承认关于百草味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内容均是其个人编造,是为了向百草味敲诈勒索以获取不当利益。12月17日,话题#百草味发霉致孕妇住院事件反转#冲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面对这样一场全网关注的反转事件,当事人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发生类似情况,企业又该如何合理合法追责?12月17日,潮新闻记者连线律师解读。

微博热搜截图。

“百草味发霉致孕妇住院”事件遭反转

前不久,一名IP显示为福建南平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自己购买了百草味牛乳嫩吐司,有一天晚上吃了几口后感觉味道不对,而后发现面包背面已经发霉变质。这款吐司是今年11月5日生产的,仍在保质期内,该消费者表示,自己正处于孕晚期,食用当天的后半夜,她就因肚子痛伴有宫缩住院治疗。

12月8日,这名消费者再次发帖称,百草味的工作人员称其已从杭州来到厦门,希望能上门找消费者处理,将涉事的面包拿去检测,或让当地市场监管局的人代为上门处理。该消费者以怀孕39周不方便被打扰为由,拒绝了百草味。

该名消费者称,她希望百草味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赔偿1000元,她再将出现问题的面包通过快递寄给百草味,但是百草味方面坚持要看到实物才能赔偿。

据媒体此前报道,12月9日,针对此事,百草味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采访称,“经相关部门核查与自查显示,我司库存内的该产品各项检测均正常,同时,我们注意到,该消费者近期连续对包括我公司在内的多家食品企业,发起类似食品安全质量的投诉与举报,经与友商沟通对比现有证据发现,该消费者可能涉嫌通过伪造食品质量问题,恶意投诉以寻求不当索赔的嫌疑。”

百草味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为查明真相,公司已派专人前往消费者所在城市当面沟通,了解其诉求,并争取产品检验。

12月14日,该消费者发帖公开致歉,承认其通过注入墨水伪造食品发霉问题及添加毛发伪造异物问题,试图向百草味敲诈勒索,以达到获取不当利益的目的。

该消费者在发文中承认,自己伪装孕妇身份,伪造住院记录,试图通过这一特殊身份获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我所声称孕妇身份纯属虚构,目的是增强其言论的可信度,博取公众的同情和关注。”对此,该消费者表示诚挚向百草味道歉,并愿意承担责任。

潮新闻记者搜索发现,目前,该消费者已经删除了此前关于百草味吐司存在质量问题的帖子,同时也更换了社交平台的名字。

律师:消费者存在典型敲诈勒索行为

事实上,随着自媒体网络的发展,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被害企业害怕负面报道损害商业信誉的心理,专门搜集发布企业负面信息,最终通过公关费用的名义迫使企业支付“删帖费”、消除负面影响。

“这不符合等价有偿原则,是典型的敲诈勒索行为,在此次事件中,关键要素在于被害人是否实际交付了财物,以及行为人是否最终取得了对这些财物的实际控制。”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余梦梦向潮新闻记者表示,百草味企业最终并未迫于发帖人的威胁支付相应费用,即发帖人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尽管犯罪未遂的处罚通常会比犯罪既遂轻一些,但仍需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涉事消费者即使没有实际获得钱财,仍然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四条的规定,构成敲诈勒索罪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敲诈勒索行为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敲诈者还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企业因敲诈勒索行为造成的损失。

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敲诈勒索行为可根据情节轻重,被处以不同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拘留等。例如,如果敲诈勒索的数额较小,公安机关可能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行为人进行治安处罚,处罚措施可能包括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较重,处罚可能延长至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名誉主任邵斌律师认为,涉事消费者主观和客观上,确实都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但在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中,敲诈勒索财物价值数额较大才有可能立案,“数额较大的起点为2000元,并且在该事件中,涉事消费者索要的1000元赔偿百草味公司也并未实际支付,追究涉事消费者的刑事责任面临一定难度。”

不过,从民事角度来看,涉事消费者的行为则对百草味公司的企业商誉造成了重大侵权,“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也是不可估量的。”邵斌律师认为,故百草味公司可以对涉事消费者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涉事消费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一旦付诸诉讼,百草味公司因此事所造成的实际损失金额的确定,将会成为关键点。”

余梦梦注意到,近年来,企业的负面信息往往会在消费市场中引起舆论浪潮,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了一些不法分子有利可乘的机会,瞄准网络时代企业的痛点,“造谣引流”“舆情敲诈”“有偿删帖”等违法犯罪活动已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

“很多企业遇到自媒体敲诈勒索时,往往不太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选择‘花钱消灾’。”余梦梦提醒,当企业面临此类威胁时,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利用各种公证平台、时间戳等将虚假信息的发布内容固定下来,协助公安机关还原企业被胁迫的过程。利用网络向企业敲诈勒索的行为不仅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还将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