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瞧见大臣韩宜可,衣服上打着补丁,心里犯嘀咕,怀疑他是不是故意装穷给人看。于是,他悄悄跑到韩宜可家去探个究竟。一进门,嘿,韩宜可一家老小,穿的全是带补丁的衣裳。这下朱元璋可不乐意了,心想这家伙是不是串通全家一块儿骗自己呢?他直截了当地问韩宜可:“你是不是把钱都偷偷藏起来了?” 在明朝刚建立那会儿,朱元璋管国家管得可严了,谁也别想糊弄他。韩宜可是他的得力助手,这人说话直,又清廉,所以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就跟朱元璋说,韩宜可啊,看着清廉,其实背地里藏着不少钱呢。朱元璋听了心里犯嘀咕,但他还是挺信任韩宜可的。他觉得,就像老话说的,“真金不怕火炼”,得亲自去瞧瞧韩宜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秋风凉飕飕的晚上,朱元璋换上了老百姓的衣服,悄悄地溜出了皇宫。他带着几个亲信侍卫,混在回家的人群里头,沿着窄窄的巷子,往韩宜可家走去。巷子里,小贩们都在收摊,小孩们在妈妈的叫唤下往家跑,到处都挺安静挺和谐的。可朱元璋心里头七上八下的,一边盼着韩宜可真是个清官,一边又怕自己看错了人。 到了韩宜可家门口,朱元璋停下了脚。这就是个普通的小房子,门口两盆花干得不成样子,木门旧得都掉色了,看着挺寒酸的。朱元璋轻轻敲了敲门,没一会儿,门就嘎吱一声开了,里头探出个老头儿的脑袋,看着就像个普通人,客气地问:“您找谁啊?” “我找韩大人。”朱元璋说话的声音不高,但很有劲儿。仆人带着他穿过一条窄窄的过道,走到了一间简单的书房。韩宜可正趴在书桌上,被一堆公文压得喘不过气,看起来累极了。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一位陌生的老先生,连忙有礼貌地站了起来:“老先生,您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朱元璋没急着回答,而是开门见山地问:“你是不是把钱都藏起来了?这些打补丁的衣服,只是为了骗人吧?” 韩宜可先是一愣,接着就稳了稳神,恭敬地回答说:“陛下,我家真的是这个样子。”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他压根儿没想过韩宜可直接就管他叫“皇上”。可韩宜可压根儿没瞧出来客人是个大人物,接着往下说:“皇上,您跟我逛逛我家,瞧瞧我多清廉。” 韩宜可带着朱元璋一间屋一间屋地看。厨房里,灶上摆着几样家常便饭,锅碗瓢盆都旧得不行;卧室里,一张木床上铺的被子补丁摞补丁,墙角摆着几个木头玩具,一看就是给孩子们做的。每件东西都能看出这家人日子过得节俭又实在。 到了个大点的储藏室,韩宜可一个个箱子打开,里头除了几本老得泛黄的古书和更多的补丁衣服,再也找不出啥值钱的。他指着这些东西,认真地说:“我有的,就这些。”朱元璋里里外外瞧了个遍,确定这儿没啥私房钱。他瞅瞅韩宜可,心里的疙瘩算是解开了。韩宜可这人,清廉是真清廉,不是装出来的。朱元璋吐了口气,慢慢说道:“要是满朝文武都跟你似的清正廉洁,朕的江山可就稳当多了。” 等朱元璋从韩宜可家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他自个儿慢悠悠地往宫里走,心里头对韩宜可是越来越佩服。韩宜可不光自己日子过得朴素,对国家和百姓那叫一个忠心耿耿,责任心十足。朱元璋明白了,真正的忠心清廉,不是演出来的,那是打心底里有的原则和坚持。回到皇宫后,朱元璋立马夸奖韩宜可,说他廉洁奉公,想以此让其他官员都向他学习。韩宜可的故事很快在朝廷里传开了,大家都夸他做得好。他的廉洁和正直,不仅让朱元璋很放心,也给后来的官员们树了个好榜样。就像朱元璋说的:“要是全天下的官员都能像你这样清廉,我的国家肯定就安稳了。”这话既是在夸韩宜可,也是在希望明朝的官员们都能清清白白。
那时当贪官可是很危险
敲黑板,划重点:古书可是纸黄金,无价之宝,万一是葵花宝典之类的更不得了!
就老朱一家不劳而获。不断子绝孙才怪
老朱给的工资养一家子确实剩不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