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粱不能当做主粮?一位70岁老人告诉我:90%的人都不知道,不需要农药的高

宋看社会 2024-12-19 09:58:46

为什么高粱不能当做主粮?一位70岁老人告诉我:90%的人都不知道,不需要农药的高粱,为何不能当主粮?很多人都以为高粱成了酒,但事实并非如此。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高粱原产于非洲,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外来户”,相传,它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随着人类的迁徙,渡过茫茫大海,来到了中国,初来乍到的高粱,并没有受到先民们的青睐,它长相平平,口感粗糙,颇有些“黔驴技穷”的意味。   然而冥冥之中,上天似乎为高粱安排了一场华丽的逆袭,高粱有一个了不起的特点,那就是“艰难朴素,勤劳而有韧性”,它既能耐旱,又能抗涝,既能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又不怕盐碱地的侵蚀,在恶劣的环境下,高粱依然能茁壮成长,散发出勃勃的生机。   这一特性在古代中国,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在那个农业科技还很落后的年代,一场自然灾害就能导致满城饥荒,庄稼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人们面临着断粮绝食的危机,就在万般无奈之际,高粱挺身而出,成为了众人的“救世主”。   高粱成熟得早,产量还高,只需一亩三分地,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无数个饥肠辘辘的夜晚,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碗热腾腾的高粱米饭,顿感人间值得。   就这样不起眼的高粱一跃成为农家粮王,广泛种植于北方地区,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履行着职责,把中原大地的子孙后代,一代代地养育成人。   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高粱的谚语,比如“清明高粱谷雨花”,“拔节的高粱--节节高”,“高粱秆打狼--两面怕”等等,都彰显出高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高粱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的每一个部位都有独特的用途,堪称“全身是宝”。   高粱秸秆,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农家的泥墙土屋,少不了它的身影,茅草撑起屋顶,高粱秆筑起墙壁,再糊上一层泥巴,就成了一间温暖的小屋,供一家老小遮风避雨。   剩下的秸秆,还能用来围栏、做锅盖,真是废物利用,当时的锅盖,大多取材于高粱,俗称锅拍,轻巧、隔热,盖在锅上,能把米饭的香味牢牢锁住。   高粱叶是上好的饲料,牛羊见了,吃得津津有味,长膘长个儿,我小时候,最喜欢骑在牛背上,听着牛儿咀嚼高粱叶的声响,那悦耳又充满生机的韵律,让人心旷神怡。   就连高粱壳,都物尽其用,它可以做枕芯的填充物,还能做刷帚,扫去院落里的尘土,然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粱逐渐失宠,走向没落。   首先高粱的口感确实不佳,它的籽粒坚硬,难以咀嚼,即便磨成面粉,也颗粒感十足,食之口干舌燥、嗓子发痒,在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的当下,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不仅限于果腹,更追求味蕾的享受,大米、小麦的细腻柔滑,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营养价值的缺陷,也是高粱的软肋所在,它的蛋白质以醇溶性为主,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而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偏低,进一步限制了高粱作为主食的发展。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高粱很难带来持久的饱腹感,许多老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早餐吃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到了午时,肚子就又开始咕咕叫了,相比之下,小麦、大米等主食,能让人吃得更饱、更踏实。   在产量和经济效益上,高粱也逐渐落于下风,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杂交水稻、优质小麦品种脱颖而出,亩产量一路飙升,高粱望尘莫及,加之,高粱在建筑、燃料等领域的作用,渐被更优质的材料所取代,经济价值日益式微。   于是乎曾经不可或缺的粮王,慢慢退居二线,沦为酒奴,在粮食产量充足的今天,高粱更多地被用来酿造白酒,它所含的风味物质,如醇醛酚类,能赋予白酒独特的香气,这倒也算是高粱在新时代的“画龙点睛”之笔。   除了酿酒,高粱还俘获了一些杂粮爱好者的心,他们视高粱为珍馐,时不时磨些高粱面,做成窝头、煎饼,寻找儿时的味道,这种小众的需求,让高粱在现代生活中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更令人振奋的是,高粱在生物能源领域,展现出了诱人的前景,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人类对新能源的渴求与日俱增,高粱所含的纤维素,是生产乙醇的绝佳原料,一旦相关技术成熟,广袤的高粱田,将化身为绿色的生物油田,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物种的世界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只有适者生存的法则,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都在自然界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   对于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耕地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必须精打细算,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最合适的作物,既要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许,高粱不再是主角,但它依然可以在酿酒、饲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发挥“龙套”作用。   信源:2022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高粱也是粮

0 阅读:10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