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深圳一把手之位空了出来,该派谁去坐镇?邓公推荐一人,不料5年后竟让深圳大变天。 1979年的春天,广东省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时任广东省省长习仲勋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请求:"只要中央给政策,广东一定能走得更快些。" 这个请求背后,是广东省领导层对改革开放的深刻思考。面对港澳地区的蓬勃发展,广东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够带动整个省份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央很快就对这个提议做出了积极回应。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权衡,决定在广东省设立经济特区,选址定在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城市。 在这三个特区中,深圳因为紧邻香港,区位优势明显,被寄予厚望。但同时,作为一个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小渔村,深圳的发展任务可谓千头万绪。 1981年初,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广东省委面前。谁来担任深圳的一把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 经过多方考察,省委的目光锁定在了时任广州市第二书记梁湘身上。梁湘在广州工作近二十年,对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掯。 更重要的是,梁湘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1936年,年仅17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投身革命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梁湘在广州工作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他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对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广州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梁湘主持了多项重要工程建设,展现出了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经历都让他成为深圳特区一把手的最佳人选。 1981年3月,一纸调令送到了梁湘手中。经过省委书记任仲夷的亲自动员,梁湘接受了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命。 1981年春天,梁湘带着秘书来到深圳上任。眼前的景象却让这位经验丰富的干部也不禁感到压力巨大。 彼时的深圳,除了几条泥泞的土路,就是一片片的农田和渔港。与香港那边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深圳的落后状况远超预期。 基础建设是发展的第一步,但眼下最大的难题是资金从哪里来。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调配都要层层审批,这与特区快速发展的需求完全不相符。 面对这个难题,梁湘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堪称大胆的方案:由深圳市政府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基建贷款。这在今天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做法,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新。 1984年1月,一个重要的消息传遍了深圳特区:邓小平要来深圳考察。这次考察对深圳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特区的发展方向,更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一次重要检验。 邓小平在考察前就表明:"这次来,主要是看,而且只看不说。"这种态度让深圳特区的干部倍感压力。 三天时间里,邓小平马不停蹄地考察了深圳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多个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观察,却始终没有发表任何评价。 在深圳考察结束后的第三天,邓小平在广州写下了一段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短短的一句话,为深圳的发展道路盖上了最权威的印章。 有了这样的肯定,深圳的改革步伐更加坚定。一系列创新政策在全国率先推行:率先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开展土地使用权拍卖,建立外汇调剂中心。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显现出成效。从1979年到1984年,深圳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00%。 深圳的成功经验开始在全国推广。很多城市派团来深圳考察学习,希望复制深圳的发展模式。梁湘的改革思路和管理经验,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考。 1987年,一个新的机遇出现了。中央决定将海南建省,并赋予其与深圳类似的特殊政策。这是继深圳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改革试验田。 当时已经69岁的梁湘,被任命为海南省第一任省长。这个任命本身就说明了中央对梁湘在深圳工作成绩的高度认可。 在海南,梁湘并没有简单照搬深圳的发展模式。他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热带农业,为海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深圳的发展速度同时也证明党中央及广东省委的正确委任梁湘是非常正确及必要的[点赞]
那时我们称梁书记为梁大胆!
[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