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佛造像渊源,一定要来南亚。昨天去参观了孟加拉国博物馆,看到了大量的陶板造像或玄武岩板造像。这些都是在考古中从一些佛教和印度教寺庙古迹遗址中发掘的。如毗诃罗佛教遗址,玄奘曾经抵达那里。博物馆里的这些文物背后隐含的信息是大量的,因为没有英文介绍,只能靠自己细细观察与学习研究。 古印度药叉女造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古印度药叉女造像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古印度,主要受到印度教和佛教信仰的影响。它们不仅是宗教崇拜的对象,还展示了古印度社会对女性身体之美的理解与赞美。我想这种艺术创作和更早时期的印度河文明中的母神崇拜也有关系吧。(如图1、图3、图6等) 注意:药叉女的造像出现时间比佛造像要早。 佛造像最早约在公元1世纪时的贵霜王朝时期出现。犍陀罗艺术和马图腊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风格,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马图腊佛像的主要特点包括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马图腊佛像的面部特征方整,面容近乎圆形,眉毛呈弓形,鼻梁较短且有自然凹曲,双眼圆睁,眼珠炯炯有神。这些特征赋予了佛像浓烈的印度乡土味。(如图2) 虽然,马图腊佛像出现晩于犍陀罗,但是,最初的马图腊佛像,并不是模仿犍陀罗的希腊式佛像,而是参照马图腊本地传统的药叉形象塑造的印度式佛像。犍陀罗佛像偏重沉静内省的精神,马图腊佛像强调健壮裸露的肉体。马图腊本地喜爱裸体、崇尚肉感的古印度传统,那种充满力量的生命感的淋漓而生动的表现,正是犍陀罗佛像所缺乏的。 在5世纪初叶盛行起来,并迅速发展,创造了与笈多-马图腊式佛像相映成趣的笈多-萨拉纳特式佛像。萨拉纳特式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征均与马图腊式佛像类似。不同之处是萨拉纳特式佛像的薄衣更薄,几乎完全透明,恍若裸体,因此萨拉纳特式佛像亦被称之为“裸体佛像”。 笈多时期佛教造像的两种样式影响相当广泛而久远,但就其在域外传播的范围看,又有所不同。马图腊式佛像主要影响了中国的佛像造型,萨拉纳特式佛像主要影响了东南亚诸国的佛像造型。这种对外来文明的选择性吸收表明,东南亚诸国与印度文化更接近,更容易认同萨拉纳特式佛像那种坦裸、显豁的人体美;而中国在儒家正统伦理观念的束缚下很难接受萨拉纳特式的裸体佛像,这种佛像虽然也出现过,但只是昙花一现。笈多-马图腊式佛像那种半透明的朦胧、含蓄之美,更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
探寻佛造像渊源,一定要来南亚。昨天去参观了孟加拉国博物馆,看到了大量的陶板造像或
如蓉谈旅游
2024-12-19 21:1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