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U-2侦察机肆无忌惮的窜入兰州后,逼近导弹二营阵地。参谋长宫长春却急得不行,营长岳振华开会去了,指挥车无人指挥! 1963年11月1日清晨,在桃园机场,跑道上紧张的忙碌着,很快一道绿光射向跑道上的一架U-2侦察机,飞行员叶常棣收到这起飞信号后,立即开车,飞机开始慢慢的滑入起飞跑道,腾空而起。 在敌机起飞的那一刻,一份紧急情况就送到了空军副司令员成钧桌子上,他没想到敌机来得那么快,按照计划,这天要开作战会议,四个导弹营的营长全部被集中到上饶开会。 成钧看着不断送来的侦察报告,问了问各位营长的意见,现在部队虽然说已经开始担负战备任务,但是还没有完成校飞、合练等训项目,战斗准备不是很充分,敌机来的如此快,如果仓促应战,战果恐怕不大,最后,他拍板,各部队继续伪装,不得开机,保持无线电静默,把敌机放进来,静观其变。 敌机肆无忌惮地在空中高飞,从温州附近窜入,而后迅速调转方向,飞向西北,根据飞行轨迹判断,敌机的最终目标是大西北的若干基地。 这一路线使得成钧有些兴奋,按照这样的飞行轨迹,敌机返航的时候,极有可能经过上饶。来了可别想走,成钧迅速下令,让各部队准备战斗,打好敌机返航之战。刚好个个营长都在,大家迅速讨论起来,为了吸取上次的教训,制导雷达天线刚一打开,敌机好像开了天眼一般,迅速规避。 成钧决定采用“近快战法”,争取在制导雷达打开20秒之内,就把导弹发射出去,不给敌机反应时间。 果然,敌机在酒泉附近进行侦察拍照后,开始返航,叶常棣一路飞来,没有受到任何的障碍,渐渐地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敌机飞过三门峡,飞过武汉进入江西,逼近上饶。此时部署在上饶附近的各个营,已经进入了一等。 很快,各营的目标指示雷达已经发现了敌机,战士们迅速整理敌机的飞行数据,通报给制导雷达。制导雷达操作员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模拟跟踪,最后将制导雷达的天线对准西北方向,只等一声令下,打开天线,发射导弹。 按照敌机的飞行轨迹来看,敌机不断地靠近二营的阵地。战士们看着数据,兴奋异常,跃跃欲试,仿佛敌机即刻就可以击落。参谋长宫长春却心急如焚,心里非常的紧张,营长岳振华去开会还没有回来,指挥车上还没有人指挥,如果营长还不回来,自己就要上车进行指挥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辆吉普车停在门口,岳振华及时地赶了回来,车还没停稳,岳振华一把跳下车,冲了进去。时间还来得及,岳振华迅速进入指挥车,及时地下达了第一条作战命令:“今天作战使用‘近快战法’,制导雷达开天线距离为37公里,全体人员严守岗位,准备战斗!” 6分钟之后,根据敌机航线推断,已确定要进入二营阵地,成钧迅速下令,命令二营为主攻营,37公里开天线,一营和三营为佯攻营,听令开天线。 二营战士得知主攻命令后,为之一振,岳振华认真地看着仪表数据,提醒目标指示雷达严密监视跟踪目标。另外一边,制导雷达操作员聚精会神的收听飞行数据,推算轨迹,及时的转动天线对准敌机来袭方向。 100公里、90公里、80公里······敌机飞得越来越近,眼看就要到二营的火力范围。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敌机距离阵地38公里的时候,目标指示雷达上的目标忽然消失了,关键时刻丢失目标,眼看就要开天线发射导弹了,一时间,所有人紧张起来。 这个时候,该不该提前打开天线发射导弹,如果动作迅速,打下敌机的几率依然很大。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岳振华,等着他的命令。 岳振华的思绪飞速地旋转着,打还是不打?短短几秒后,他坚持认为,不能提前开雷达,继续等待,命令另外一部指示雷达继续监视通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参谋陈辉亭按照敌机的飞行速度、航向、合理地推算出了敌机消失之后前进的距离,当雷达再次捕捉目标进行通报的时候,陈辉亭认定此时已经符合飞行的条件,可以发射导弹。 他立即向岳振华通报:“航路捷径5公里,距离35公里。”岳振华一听是35公里,符合开天线条件,立即下令:“开天线!” 开启天线后,雷达屏幕却没有出现敌机的回波信号,操作员屏住呼吸,紧盯着屏幕,希望有奇迹出现。岳振华的目光也在屏幕上迅速地游移,试图寻找到潜藏的目标。 就在这个时候,屏幕左下角边缘处出现了微弱的目标信号,引导技师立即锁定目标,三个操作员立即跟进,转入自动跟踪。 说是迟,那时快,岳振华没有丝毫的犹豫,大喊道:“发射!”引导技师迅速按下了发射按钮,随着三声清脆的响声“轰!轰!轰!”三发导弹间隔六秒,依次发射,直冲云天,向着敌机所在的空域扑去。 刹那间,高空中隐约传来一阵爆炸声,击中了!敌机飞行员叶常棣跳伞之后被抓住。此次,在飞机的碎片中,战士们还找到了一个意外惊喜,那就是飞机上的电子警告系统——“12系统”。正是这个系统,提醒飞行员已被导弹跟踪,飞行员根据系统标出的导弹阵地位置及时规避。后来,空军稍加研究,立即对雷达进行技术改进,半年后,再次成功击落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