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找谁管?”2024年贵阳清河镇一老伯花了一年的养老金在家门口买3000斤煤,结果煤贩子只给600斤,短称2400斤。报警警察说不归他们管,打12315说要有经营场所和营业执照。
信息源:贵阳热线
这位老伯名叫王福,年逾七旬,生活在清河镇的一条小巷里。王福老人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一个儿子长大,生活并不富裕。
退休后,他依靠一份微薄的养老金过日子,省吃俭用,积蓄了一些钱。这些年来,家里条件一般,冬天取暖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王福一直靠着买煤来度过寒冷的冬季,但因为生活困窘,他每次都只能购买一点点煤。
为了能够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这一年他决定一次性购买足够的煤,花掉了自己一整年的养老金——大约3000斤煤。
经过多次询问和比较,王福在镇上的一家煤贩子那里下了订单,煤贩子答应给他3000斤煤,并且报价和质量都让王福觉得合理。
虽然年纪大,眼力和记性都不如从前,但王福认为自己应该能处理好这件事。没想到,事情的进展却让他十分失望,甚至让他深感困惑和愤怒。
当煤车停在王福家门口,煤贩子开始卸煤,王福站在一旁,看着卸煤的过程,心里有些不安——煤堆看起来似乎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多。
王福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虽然没有文化,但多年的生活经验使他对数量和重量有一定的感知。
等到煤卸完后,王福试着掂量了一下煤堆,发现煤似乎远远少于3000斤。经过几次粗略的推算,他确定煤堆的总量并未达到承诺的3000斤,至少少了2400斤。
老伯心里一紧,赶紧打电话给远在外地的儿子。儿子赶回家后,看到堆放在院子里的煤,也一眼看出煤的数量有问题,立刻质问煤贩子:“你们给我爸送的煤,到底是多少斤?”
煤贩子却只顾着撇清责任,说“这些煤是按照买卖合同的标准来称重的”。这时,王福和儿子心里更是不安,他们认为事情不简单。
于是,王福决定报警。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警察接到电话后并没有立刻介入此事,而是告知王福这种民事纠纷不属于警方管辖范围,要让他去工商部门解决。
王福无奈地拨通了12315的投诉电话,向消费者保护中心寻求帮助。
然而,工作人员却告诉他,煤贩子没有经营场所和营业执照,这个情况也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王福此时已经是心力交瘁,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王福几乎放弃的时刻,他想到了一条可能的出路:找记者。于是,他联系了当地的一家媒体。记者听完老伯的诉说后,决定调查并报道此事。
记者采访了王福,了解到老伯这一年辛辛苦苦存下的钱,全都是为了买这3000斤煤,而这些煤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温暖过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辛勤劳作和节俭积蓄的象征。
在采访中,王福忍不住流泪,他说:“我穷,这些煤是我攒了一年的养老金才买的,结果买回来的煤少了,心里很难受。冬天还长,我不能再让这煤不给力啊。”
老人眼中的无奈和期盼触动了记者。记者决定将这件事写成报道,向社会传达老百姓的不容易,并呼吁有关部门重视类似问题。
报道发布后,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舆论迅速发酵,不少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愤怒,并且对王福的遭遇表示同情和关心。
舆论压力迫使当地的市监局迅速做出反应,表示会对此事进行彻查。
当天,商贩的经营行为被严格审查,煤贩子由于存在欺诈行为,遭到了顶格处罚,除了补偿老伯3000元外,还被罚款。
与此同时,涉及的失职人员也被停职处理,市监局表示将会对类似的缺斤少两行为进行彻查,并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老伯终于得到了公平的处理,煤贩子也付出了应有的代价。王福老人和他的儿子感到宽慰,但他心中那份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愤怒,并未完全消散。
对于王福来说,这3000斤煤不仅仅是一个冬天的取暖问题,它象征着他一年的努力和期盼,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社会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的复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