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姬鹏飞刚打完几场胜仗,突然被调任外交官,他心里充满了忐忑,急忙跑去找老领导粟裕讲情,粟裕一席话点醒了他。 姬鹏飞时任浙江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外交工作也得立马开展起来。我国那时候刚站到世界舞台,得跟其他国家打交道,建立友好关系。 故而,需组建一支专业的外交队伍来代表中国发声,处理各类外交事务。 可那时候,专业的外交人才极为稀缺,因为之前大家都在打仗,为解放而奋斗。 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从打仗的将领当中选拔外交官。 这些将领有经验、有决心,也懂得应变,只要教给他们一些外交知识,他们就能在外交领域发挥作用。 姬鹏飞便是被选中的一员。某天,当他正坐在浙江军区的办公室里专注地查看地图时,一份外交官的调令突然摆在了他的面前。 这个消息对他而言,实在是出乎意料。他一直深爱着军队,眷恋那金戈铁马的岁月。如今,却要他脱下军装,换上西装,踏入外交领域。 尽管他明白不能违抗命令,但内心还是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毕竟他对部队感情深厚,也钟情于带兵打仗的生活,外交对他来说,是个全新且陌生的领域。 于是,姬鹏飞就琢磨着得去找老领导粟裕说说情,希望能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建议与指导。 姬鹏飞,1910 年出生于山西临晋县的一个小村子。他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父亲也败光了家产。是奶奶将他抚养长大,生活常常捉襟见肘。 但这孩子聪明伶俐,喜爱读书,没钱上学就自己打零工攒学费。16 岁那年,他独自前往西安,想寻觅一条出路。恰逢西北军的陆军医院在招医学生,且无需交学费,他当即就报了名。 学医期间,他不但学会了治病救人,还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心中开始萌生革命的念头。毕业后,他在西北军里担任军医,医术日益精湛,成为了部队里的骨干。 后来部队被国民政府接管,他虽然依旧是军医,但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1931 年,二十六路军起义,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军,还当上了红五军团的军医处处长。过了两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长征的时候,他凭借自己的医术,挽救了众多红军战士的生命。到了陕北,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长。之后组织上又派他去延安学习,他学到了很多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军事思想,为他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一爆发,他就继续用自己的医术为抗战贡献力量。但到了 1940 年,组织上一纸调令让他结束了 14 年的医疗工作,奔赴前线,成为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的政治部主任。他参与指挥了郭村保卫战和黄桥战役,为建立苏中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抗战临近尾声时,在苏中地区,他利用复杂的地形,带领新四军战士与日伪军巧妙周旋。他们灵活出击,常常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令敌人措手不及。 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担任苏北兵团副政治委员、第七兵团副政治委员等职务。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他表现卓越,立下赫赫战功,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特别是在汝南战役中,他率领的部队成功歼灭了国民党 49 师,取得了辉煌战果,甚至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祝贺。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对军队怀有深厚的情感。 他早已习惯了带兵打仗的生活,总想着继续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因此,当 1949 年接到调任外交官的命令时,他内心其实充满了挣扎。外交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他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去找粟裕讲情。 那天,粟裕正全神贯注地布置上海的军事任务。突然,他看见了老部下姬鹏飞,立刻就察觉到了他的异样。 听完姬鹏飞的陈述,粟裕说:“你是军人,应当明白国家利益至上。外交不只是国家间的往来,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你若投身其中,就代表了国家和军队的形象,这是你的新战场。“ 接着,粟裕鼓励道:“姬鹏飞,要像在战场上一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姬鹏飞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虽然脱下军装,但军人的使命依然存在。他向粟裕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不会辜负期望!” 从此,姬鹏飞踏上了外交这条新征程,面对未知与挑战,他信心十足。他坚信,只要有军人的坚韧和毅力,就没有什么能阻碍他前行。 然而,外交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姬鹏飞的想象。 语言、文化、礼仪,每一项他都得从头学起。但姬鹏飞没有退缩,像过去钻研军事理论那般,全心投入外交学习。 他清楚,自己代表的是新中国的形象,容不得半点马虎。经过紧张的准备,他迎来了第一次大考 —— 出使民主德国。 新环境,新挑战,姬鹏飞却镇定自若。他凭借军人的冷静和果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德国政府和人民都对他赞不绝口,新中国的外交也增添了光彩。在之后的日子里,姬鹏飞就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走遍国际舞台的每一处角落。 他以军人的严谨,外交家的智慧,赢得了 “将军大使” 的美誉,也为新中国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2 年,姬鹏飞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第三任部长,这无疑是对他外交能力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