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帅”李彪做投资: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管晓资 2023-01-13 21:32:06

世界杯赛意渐浓之时,一位酷爱足球的基金经理映入笔者眼帘。

鑫元基金李彪曾经在某次访谈中打趣道,自己做投资时就像在管理一支足球队:在行业配置上,有锐意进取的前锋、有从旁侧应的边锋、有稳健持重的后腰,也有固守阵地的后卫。

鑫元基金李彪

当进一步细究其持仓,我们还能看到在选股层面,他也能像执掌足球队般做到风格多样化:有谋求高成长的科技股、有压舱石一般的价值股。

作为球队的主帅,他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将球队的战斗力近乎发挥到了极致。他目前在管的所有基金的任期回报,均居同类前20%。截至11月25日的Wind数据显示,李彪自2020年2月18日接手的鑫元欣享A,在其任职期内,年化收益率超过18%,居同类产品的前1/10,期间最大涨幅超过127%;尤其亮眼的是成立于今年3月30日的鑫元长三角混合,成立以来收益率22.42%,在2988只产品中排名第3位。

另两只产品,鑫元安鑫回报A在李彪任职期内收益,居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前6%;2021年7月成立的鑫元鑫动力A,在同类产品中居前20%。

01

要做到这一点,能力圈宽广显然是前置条件。

李彪成为中生代绩优基金经理,是在私募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行业不同的专业赛道中历练10年多使然。他2016年5月加入鑫元基金,2019年6月11日起担任基金经理,目前兼任鑫元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

在多年的投研生涯中,他将涉猎范围不断外扩,几乎涵盖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从消费类的家电、食品、饮料到科技类的军工、电子等,他逐支逐支地悉心钻研,最终构建起了投资能力的护城墙。

李彪不押注单一赛道,适度分散行业配置,降低组合波动。根据产品季报,他管理的产品所覆盖的行业一般在12-15个。

做到了行业上的宽覆盖,他在配置层面就可以有更多选择。比如他的持仓可以说是相对均衡。以他在管的鑫元欣享灵活配置为例,在基金的二季报中,前十二大重仓就包含了电力、食品、汽车、国防等多个行业,且单个行业的配置比例多在2%至11%区间。

来源:Choice,截至2022.6.30

在行业分散配置的同时,李彪又做到对精选标的重仓持有,即以个股集中的方式确保组合的进攻性。

长期以来,消费与成长是李彪重点布局的两个方向,二者往往配置占比较高。比如鑫元欣享灵活配置A的二季报显示:电力设备和食品饮料分别以23.09%、16.27%的行业配比,位居重仓行业前列。

02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李彪其实非常健谈。他凭借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能非常快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并积极地做出回应。

李彪深知盲人摸象的道理,所以对于选股一事,他选择从多个角度去做调研。在具体方法上面,他提出了估值、成长性、壁垒的三重考虑。

在他看来,比起“不可能三角”,估值、成长性、壁垒更像是提供了三个窗口,让投资者能够一窥公司内里的潜在价值。

在估值方面,他从宏观层面出发,以跟踪政策底和股债收益率的角度,指出了权益市场的底部状态,同时还在中观层面做出分析,对各行业的估值现状如数家珍。

做投资时,他非常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在这方面,他有着两个维度的选股标准:一是公司所处行业具备成长性,二是公司在行业内部的份额在成长。如他所说的,某些公司能够抢占海外的份额,来实现国产替代,这类公司是他的心头宝。

在他的投资框架中,行业和公司壁垒优势占着一席之地。他不仅仅将目光着眼于某些高精尖的技术壁垒,还提出了消费类行业的品牌效应。比如,某些白酒公司的估值,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品牌的溢价,而这也恰恰成为了一种品牌壁垒。

在这三重考虑之上,李彪还格外关注业绩的持续性。在他跟踪过程中,一旦发现公司所处行业的景气度低于预期,比如消费复苏的数据不及预期;或者投资逻辑发生了重大改变;国产替代的进程难以实现;或者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公司渗透率停滞,甚至下滑,他都会果断减仓。

这三个出发点,其实结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让他能够优中选优,选拔出能够创造高额收益的标的。比如,在基金季报中,李彪左侧布局的璞泰来,个股区间涨幅一度超过了70%。

总地来说,李彪对投资的感悟是深刻的,他分享的道理也很多。比如,他说了这样的一些金句:

1. 把研究做透,就不容易出错。如果错了就及时认错。

2.很多人注重成长忽略估值;注重成长和估值,又不那么注重壁垒。我是成长性、估值、壁垒,包括持续性都很注重。

3.做减法很重要,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所以对看不太清楚的领域不要随便跟风。

4.要寻找未来的趋势,但在趋势快结束的时候要逆市。

5.用上市公司的业绩去驱动股价的上升。因为业绩增长了,股价才会涨得令人踏实。

低估值策略一定是要对政策有强变化预期,这样低估值才可能有效

问:能否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下自己的投资方法?

李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一方面自上而下选景气行业,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挖个股。

问:你在做行业配置时,秉承中观策略吗?

李彪:会的,就是沿着景气度去寻找。我们在选股时,需要考量景气度,包括边际上行的情况;当然还要结合估值和宏观因素来综合分析。

我们会有一个名单,这是紧跟和深入微观公司的结果。我们研究这些公司的成果还会正向反馈到中观的维度。比如,好几家公司都反馈订单很好,那大概率行业景气度很高;如果订单没以前那么好,那景气度就差一点。

问:你的选股标准是什么?

李彪:未来三年有40%的成长性,且第四年成长性不低于30%。这是第一个要素。

第二个要素是公司的管理层比较专业、敬业。

问:会做一些低估值策略吗?

李彪:低估值策略也会有。但不能陷入到低估值陷阱里。低估值策略一定是要对未来的政策(向好的)有强变化预期,这样低估值才可能有效。

问:在一些高成长赛道里边,如何挖掘细分领域机会?

李彪:我一般基于两个维度:一个就是行业有较高的成长性;第二个就是如果行业的成长性一般,但是公司的份额很低,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关于布局,我举个例子。比如某些公司抢占海外的份额,来实现国产替代。这类公司我就比较喜欢。

深度研究,就能减少出错。如果错了就及时认错

问:从业绩归因角度,你觉得今年的超额收益来源,主要有哪些?

李彪:大概择股占30%-40%、择行业30%-40%、择时20%-30%。我觉得今年选方向很重要。如果按往年,可能会是择股或者择时。今年这个情况下,我做了几次择时。

问:当自己的判断与现实有较大出入时,你如何做好风险控制?

李彪:首先,深度研究,把研究做透,就不容易出错。

第二,个别出错,一定是缘于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在市场逼空的环境中匆匆忙忙地做交易产生的。

第三,如果错了就及时认错。

问:你认为是做错了,会有哪些评判标准?

李彪:我以自身的经历,举例说一下吧。

第一是发现景气度持续低于预期。

第二是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此前认为消费复苏有机会,但最后发现未来1到2年根本没有投资消费的机会,那肯定就是错了。

第三是冲着国产替代去做布局的,但发现国产替代的进程未来几年很难实现,这也说明自己选错了。

第四业绩不及预期。比如原本认为渗透率会持续提升,但渗透率不仅没提升,甚至是下降了。

问:买入的公司跌了,但逻辑没有变化,你是选择越跌越买,还是会依据市场情绪面的波动做一些调整呢?

李彪:我应该会越跌越买。情绪面高了,可能慢一点;情绪面低了,就多买一点。应该是这个节奏。

问:对于好公司、好行业、好价格“不可能三角问题”。你觉得三个方面孰轻孰重?

李彪:这得参照宏观层面的变化了。比如说今年,美债利率往上走的时候,我们会重视估值;如果市场钱多、美债利率往下走,那我们就会重视成长性。

问:你的换手率高吗?能力边界是在多大的规模?

李彪:我的换手率其实不高的。三季度我的换手率大概在50%,就是一个季度0.5倍的增长。因为很多家压箱底的东西没动,我只需要做一部分的切换。

管理规模的话,我觉得到100亿没什么问题。

问:前几年市场行情比较好的时候,买入一家好公司长期持有,可以赚贝塔跟阿尔法的钱。但今年换手高一些反倒是业绩会好一些。

李彪:对的。我今年其实也是有换手。沿着趋势做一些切换,或者说做到了提前布局,反而优于布局传统行业的表现。

问:关于投资中的胜率、赔率,你有什么心得吗?

李彪:在2021年初的时候,我发现消费的胜率很高,但是赔率太低了,所以我当时减仓了一些消费头寸。

近期我觉得港股好,因为他在估值有优势的基础上还跌了这么多,所以它的赔率大幅提高。

我希望基金回撤不要这么大,净值稳步增长

问:从业以来一定有过难忘的经历,能分享一下?

李彪:在2015年6月份到2016年6月份时候,我见证了市场的暴涨暴跌。当时我在想:希望自己的基金回撤不要这么大,有个稳定的增长。

为了要达到目的,一定得下很多苦功夫。

问:在你的投研生涯中,有没有比较认可的理念,比如逆向思维之类?

李彪:我很认可逆向思维,特别是在行情的中、尾部阶段。适当做一些逆向投资,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把回撤控制得比较好的原因。

比如说现阶段很火的,但明年很难比今年更火;今年的成长性很好,但长期不可持续。这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那这个时候就不适合去加仓,而是去做减仓。

问:能否概括总结一下自己的投资经验?

李彪:要寻找未来的趋势,但在趋势快结束的时候要逆市。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也是我说得最多的,用上市公司的业绩去驱动股价的上升。因为业绩增长了,股价才会涨得令人踏实。

第三就是选择高壁垒、高成长性,且估值偏低的公司。

第四也是老生常谈的,不要单押一个行业。

问:面对市场震荡,你是如何应对的?

李彪:第一个方面,一些小而美的公司,由于业绩好,会表现得比较好。我们需要提前布局。

第二个方面就是说我们不是拘泥在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个板块上,在配置上比较均衡。

我们也布局了一些和政策相关度较高的行业。举个例子,因为我们早就布局了“安全”题材的标的,比如军工、半导体的零部件等,所以在今年10月份市场回调的时候,我们的回撤就比别人少。

在做以上三个方面布局时,我们还是很注重估值,同时也兼顾公司质地。所以回调的时候也比较少。比如七、八月份这些热门板块开始下跌的时候,我就做了一些切换,换成了一些中、小市值的公司。

问:你觉得当前市场最大的机会在哪里?

李彪:第一点是成长性好的。一家公司的估值下来了,不贵,而成长性又很好,这种就是我非常喜欢的。

第二点是港股这个方向。很多公司大跌,表面看是受美债收益率影响,但实际主要是跟它们的产业政策有关,成长性变弱,导致股价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但很多公司跌掉了80%,这种我觉得是有反弹的,至于是否反转,还得看后续的产业政策。

第三点就是过去两年表现还可以,未来成长性也还行的标的。

问:你在调研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李彪:2016年去调研一个公司,它当时有并购预案出来,股价2个涨停。对此,我有些疑问,于是在调研时一直在提问。当问到一些尖锐的问题时,公司表现得有点不愉快了。会后对方也是跟我说:问题不要那么多。当时,我就意识到这家公司是有点猫腻的。事后,我也看到公司的市值一落千丈。

问:如果公司是好的,但对方什么都不讲。这类公司你怎么评断好坏的?

李彪:其实也好办,前提是公司所处产业的景气度可以得到验证。

问:从业11年,你大多数时候是在做加法,那有没有做过一些减法?

李彪:做减法很重要,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所以对看不太清楚的领域不要随便跟风。

问:你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李彪:很多人注重成长忽略估值,注重成长和估值,又不那么注重壁垒。我是成长性、估值、壁垒,包括持续性我都很注重。

问:你怎么确保自己的研究能做到深度?

李彪:我每次跟同业交流,人家都说我的要求太高了。主要一个是团队的协作;第二个团队的交流。这两点一结合,利用好内部的资源。

问:能不能介绍一下现在的团队呢?

李彪:团队的人员增加了。研究员我们现在有12个人,后面还会扩充一两个;基金经理加投资经理现在15个,到明年可能还会增加2个。

问:可以简单描述你自己的性格吗?

李彪:我是典型的乐观主义者。我比较喜欢跟人沟通交流,说话也挺直接的。

我平时也喜欢运动,比如打羽毛球打得多,虽然踢足球、打篮球我也喜欢,但是这些运动风险不小。我其实很注重风险的防控。

股债收益率处于2倍标准差水平,权益市场具有性价比

问:怎么看A股市场当前的投资机会?

李彪:我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吧。

先谈政策。政策底早就出来了。最近这方面频吹暖风,尤其是这段时间地产等行业。

流动性方面,在10月份之前其实一直是很宽松的,近期可能稍微紧了一点点。这可能跟汇率有关系,汇率贬值的时候,如果说流动性太松的话,就容易导致资金流出。

估值方面,截至10月31日,A股主流宽基指数近十年PE估值分位数均低于20%,超过3/4行业指数近十年PE估值分位数低于50%,恒生指数近十年PE估值分位数已低于1%(wind),估值压力已得到充分释放。估值是我们国内市场最大的优势,这是从各个维度上来讲的。比如,从时间维度上来讲,沪深300,我们的估值可能还停留在过去三五年的水平。

从股债收益率上来讲,已经处于2倍标准差的水平,权益市场是非常具有性价比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用美债的十年国债收益率来替代国内的十年国债收益率,结论可能会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在美国投资人的眼里,A股一点性价比都没有。

这也是我们这么关注美债的原因,因为它是很多资产的“锚”,如果连“锚”的收益率水平都这么高,其他资产就毫无竞争力了。

那么只有“锚”的收益率降下去,其他市场的估值才能提升。

第三个维度可以从一些细分行业的估值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估值分位数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少数的个别行业,或许是机会变好,或许是周期行业的上升周期,估值稍好一些。而更多的行业的估值分位数是低于10%的,还有7个行业的估值分位数是低于1%的水平。所以从行业层面来看,估值水平也是处于低位的。

我们可以参考2018年四季度,当时也发生了很不乐观的情况,但是过后,市场就迎来了非常可观的涨幅。目前和当时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只不过当时的美债收益率没有现在高。

虽然从目前来看,各方面的数据都还比较差。但是,投资者如果选择了好的基金,虽然可能没有2019、2020年那么大的涨幅,但是未来的机会还是不小。

问:对于医美行业,你怎么看?

李彪:医美行业,我更多是当作一个消费品来看待,它有一个品牌效应。就像白酒是一个消费品,没有技术门槛,但是好的品牌就有一个溢价。这方面并没有高精尖的技术,而是重在品牌和渠道。

所以它的逻辑是一个消费品,而不是高精尖的产品。

问:医药这一轮反弹的逻辑是什么?

李彪:一方面是低估值,因为确实跌了很久,另一方面是有政策的助力。

问:对于军工,你怎么看?

李彪:军工热度高,但是指数表现不好。军工里面的热点一直不断,从电子元器件到衍生材料,到高温合金,到军工电子信息化等。

今年以来,军工指数下跌了20%,还是跌得比较多的。我觉得目前的方向还是偏向于电子信息化,然后高温合金。电子信息化呢,也就是热度比较高的通天互联网。

问:新能源机会如何?

李彪:近期新能源的产业链渗透率在提高,市场关注度也在增多。在这方面可能还是需要多关注一些行业的细分项,比如一些新技术或者新产品。

储能有可能会成为新能源方面的重大趋势,因为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大类细分行业,并且在我们国内也有蓬勃的发展。

但同时也要关注海外的库存情况,因为这和以前的消费电子有点相像,主要还是一个渗透率的问题。

在储能方面的机会,一个方向是新型的电池,包括纳米电池等,这些是技术方向。然后另一个方向是电池的材料。

问:对于外围对半导体的限制,你怎么看?

李彪:这件事情(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确实会对一些公司近期的业绩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它不会从根本上影响这些公司的长期盈利。因为我们相信国内的这些公司还是会实现国产化的,所以从中长期的维度来看,还是可以的。

问:消费呢?

李彪:我认为当前消费领域公布的多方数据反映的是过去的情况。对于未来经济预期的改善,我还是有一定信心。往后,居民消费应该会回到前期一个正常的水平。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