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手工业有多厉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本记录齐国官方手工业规范和制造工艺的著作——《考工记》。
它是我国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手工技术理论文化的体系性著作。全文7100多字,记录了木工、皮革、陶瓷等六种行业30个工种的内容和多个学科专业的经验知识。
可见,中国的手工业和科技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考工记》也是一部值得后人仔细钻研的科技著作。
这本《齐物:中华考工要论》围绕《考工记》及其他几本中国古代考工著作进行解读,对中华工艺设计与技术进行考古,探讨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精髓,揭示具有中华传统特色的工艺设计与技术的工匠文化范式及中华美学的深厚底蕴和活力。
我们常说“工匠精神”,也有不少人对隔壁岛国的工匠精神十分推崇。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
若要论工匠精神,在《考工记》里早就有系统的论述,工匠精神也正是中华考工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及工匠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比隔壁早了上千年,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中华考工的工匠文化体系包括了工匠创物、工匠手作、工匠制度、工匠精神这四大子知识体系,从物、人、环境、价值组成“四位一体”的文化理论体系。
工匠精神不只是具有专注精湛的技艺和技术理性,还是工匠特有的心理品质和价值取向与理想人格,是一种经历传统文化锤炼的人文精神。
从人文内涵来剖析,工匠精神即专注精神、藏美精神、民用精神、守信精神、法度精神。这里面体现了工匠生产手作的责任、尊重、敬畏等态度,以及对器物和生活的自我思想价值观的表现。
在工匠文化体系中,匠人的身份从个人上升到地域、民族身份,甚至是国家身份的代表。技艺和作品的风格既有个人风格,也具有区域和民族文化风格,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在现代工业发展的洪流中,工匠精神曾一度被忘却和抛弃,以至于有人只看到了隔壁岛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和表现,而忽略了潜藏在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文明里的工匠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
通过对《考工记》和一系列古代手工艺文献书籍的研读和大量文物的再现,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对其进行复活和重构,在新时代重新发扬光大。
这是一本偏文化学术性的书,从专业理论的高度为我们解析中华传统手工业与工匠文化体系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慢慢品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