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外心理学界在最近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广泛于存在人群当中,过去一直被忽视,但最近逐渐在心理学界活跃。
至今为止,把它视为是一种精神变态疾病,还是一种人格特质,还存在着分歧。在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软性逆反型人格”(甚至有人称之为“软性反社会型人格”)。
它是在受害者型人格的基础上,衍生或“进化”出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对周围人的破坏力,远远大于普通逆反型或反社会型人格,说它是最恶劣最负面人格都不为过。
用最简单的方式概括:有一种人,ta热衷于扮演受害者角色,暗中通过各种手段把一个不算坏的人激发成一个恶人,令其释放攻击性在ta身上,在这个过程中,ta获得被群众关注与成功把某个人拉入道德泥潭,并从中获得病态扭曲的快感。
这类人大多数的形象就是一个唯唯诺诺老实人的形象,ta们从来不会跟人对着干,几乎不会反驳任何人的指责,你说的话ta们都会表面上顺从,完全是一般逆反型人格形象的另一个反面极端。
ta们深得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非常擅长并热衷于在避免被道德指控的前提下把事情搞砸,“阳奉阴违”是ta们满级被动技能,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的完美适用对象。
乍一看的话,这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点像,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底层机制。但患有软性逆反型人格的人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主要是从“被伤害”这一过程获得成瘾性,始终目标是围绕着“我”;
其实NPD自恋型人格或一般逆反型与反社会型人格也一样,也是重点放在“我”上面,只要“我”觉得舒服就行,其他人的感受都能被忽略,所以NPD又叫“空心人”,就是单纯的极度自私,但没有明显的“指ta性”。
但软性逆反型人格的人会寻找某个人或几个人作为逆反目标,一切是围绕着“ta”,重点是要摧毁“ta"的形象来获得病态成就感,具有明显的“指ta性”。
有人会以为这类人用的是“软暴力”,其实并不是,软暴力对于ta们来说还是太low了。所谓软暴力,就是通过言语挑衅羞辱,来让另一方把冲突升级,有点像“恶意碰瓷”。
但软暴力始终还是会让自己处于道德劣势。软性逆反型人格的人却高明得多,ta们从来不会明着挑衅你,始终在众人眼里保持着一个毫无攻击性的可怜人的形象,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不让自己处于被指控风险的前提下踩你的痛点与雷点,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受害者”。
你只要遇见过一次这样的人,你就会说以后宁可遇到十个NPD或是十个暴躁型的人或是十个明着逆反型的人,也不要再遇到一个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比敌人可恨的多,敌人至少是明着来互相伤害,咱俩可以战个痛,但这类人却是以你身边队友的身份存在,你气不打一处,当你忍不住对ta爆发,那就正中ta下怀。
这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成瘾机制是什么?
首先这类人一般是社会的底层,各方面都非常的平庸,能力跟智商都是中下水平,颜值低下甚至会有明显缺陷,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被集体排斥、嘲笑的经历,长期会作为透明人般的存在,存在感极低,其感受一直被忽略。
这类人会愤世嫉俗,但长期的被打压与竞争失败又使其非常懦弱,也正是因为懦弱而无法形成真正的反社会型人格或逆反型人格,于是就会往软性逆反型人格发展。
你尝试代入下这类人的体验,就能理解其成瘾的逻辑:
当ta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时,可能是生活中唯一的一种方式来获得被关注感,是仅有的让ta他们体会到存在感的渠道,在那一刻ta不再是透明人,而是故事中的主角;
ta选取的逆反目标,往往是ta所嫉妒的,亦或是集体中受欢迎的人,有成就的,权威者,亦或是打压过ta的人,从ta的视角看,让这类目标陷入道德泥潭甚至社死,等于是成功把这类人拉到ta的世界里,感受ta所经历的;
ta本身就是受害者型人格的进化,沉迷于“这世上没有一个好人”这样的内心宏大叙事中,而当ta成功的把一个好人激发成一个恶人时,就印证了ta的叙事,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并且这是ta能体会到的为数不多的得胜感;
ta把目标激发成恶人时,正是目标正在愤怒的对ta进行伤害,同时ta也能体会到愤怒的宣泄——这愤怒的对象正是这个ta认为不存在好人的世界;
而“宣泄愤怒”本身就是会分泌大量多巴胺,是会成瘾的。
不信?想想看你为什么喜欢看复仇爽剧呢?
因为你享受这个从体会愤怒到愤怒得以宣泄的过程。
而患有软性逆反型人格的ta,每一次这样的经历就相当于自己看了一次复仇爽剧。
“大家看啊!我说了吧!ta不是一个好人!大家看下我多命苦啊!这世界为什么没有一个好人!”——这就是ta对这世界复仇的方式,也是愤怒宣泄的渠道。
这其间所获得的扭曲的成就感与病态的快感,使得ta会不断的重复这样的过程,不断的寻找下一个目标。
为什么说这种人格对身边人的破坏力远大于其他负面人格?
像普通逆反型与反社会型人格,其实很容易识别——并且反社会型人格最终会百密必有一疏把自己作死。
而软性逆反型人格,恐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你都未必能识别出来。也几乎不会有作死的可能。
要想准确甄别,有一个难题在于,他们本身是底层,藏在弱势群体中,于是你下定义的时候很容易会误伤到真正无辜的人,有些人总是搞砸事情可能只是单纯的蠢而已,并非恶意——所以这会面临很大的道德风险,这也是很少有心理学家愿意碰这课题的原因。
因为这种人格的强隐匿性,使得这类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ta们的破坏行为。直到把你成为一个众矢之的的恶人时,你都未必能察觉。
并且ta们对身边人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它不像控告型或抱怨型人格的人给你带来的“煤油灯效应”,毕竟煤油灯效应制造的只是假象,你只要识破了,走出这个创伤阴影只是时间问题。
而你若是成为这种人格的人的目标,却是会陷入真实的道德泥潭,并往往伴随着身边周围人的指责。这使得被这种长期伤害过的人,几乎不可能走出其创伤阴影。
所以说其伤害是不可逆的,其创伤程度远大于NPD、逆反型、反社会型、控告型等其他负面人格的人给你带来的,毕竟后者这些不会让你陷入真实道德泥潭。
——强隐匿性、难被指控,加上对他人不可逆伤害,使得它恐怕是所有负面人格中最危险最恶劣的一种人格。
不要试图改变这类人,你能做的就是识别后尽量远离。
因为ta们的道德感非常薄弱,毕竟沉浸在受害者型人格那种“世上没一个好人”的内心叙事中,自然也不会对他人负有道德义务,我都被剥削成这样了,你还让我讲原则讲道德?同时也很难有感恩心理,毕竟我都那么苦了,你对我好也是理所当然的。
要说改变的话也很容易,只要ta们掌权了,或突然暴富了,那么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独裁者型或强迫型人格——这样还好,因为你终于可以认清ta们,可以不再有道德负担并选择离开。
我们该如何识别并防范这类人呢?
这类人会选取共处同个集体的人作为逆反目标,会选取自己的同事、亲戚,会选取路人,女的则会选取自己的丈夫,甚至还会选取自己的子女(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里只能列举些ta们在面对不同目标时,可能会采取的一些行为——但强调一下,并不是有了这些行为就能直接定义软性逆反型,软性逆反型的关键在于其成瘾性带来的重复行为,也就是说只有次数多了,才能定义。
当选取路人作为逆反目标时,其表现跟反社会型人格无异,会故意做出膈应人的小人行为,但又没到达需要训斥地步的行为:
例如一个环卫工人,在洒水时看似无意实则故意的把水洒到你脚上,亦或是你脚边刚好能弄湿你一小块;
一个商场的保洁,故意把几个马桶间锁起来,只留下一个可用(这能减轻ta们洗厕所的负担,是道德感薄弱的体现);
一个小区保安,在疫情期间做的事情,这个不用我多阐述了,体会过的人都懂,就是前面说的一旦掌权就会展现出独裁者人格;
或是柜台人员,故意摆出不配合,或故意折腾你,卡你进度让你多跑腿;
亦或是看似无意的划伤你汽车漆面,撞倒你的单车等等。
遇到这类人只能自认倒霉,你也不可能上去跟ta硬刚,你能做到的只能远离这类小人。
难的是下面这些情况,当你不得不跟这类人共处:
当ta是你的同事,或是你所雇佣的人或是你的下属时,你给ta交代的事情ta都会全盘答应,但就是会拖慢进度,甚至把事情搞砸,会在各种小细节上发动ta的“阳奉阴违”被动技能。
在职场上相信大家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没把事情做好,比没去做这件事更可恨。
因为后者损失的机会成本要大于前者。如果当初ta没去做这件事,换另外一个人去做,就能把事情做好,正是因为ta去做了,于是损失了这样的机会。
但你过于指责的话会让自己陷入道德困境,毕竟ta看上去有苦劳啊,ta都已经那么兢兢业业了。
前几年有个维权视频,当事人就很有可能是软性逆反型人格。
事情是这样,有个打工人,因为迟到被扣了3000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等于是一个月白干,于是他把这事转到社交媒体上曝光。
一开始舆论当然一边倒的支持这打工人,都在谴责这家公司的老板怎么那么没人性。
但后来事情反转了,是因为老板公布了那打工人的上下班打卡记录,真的就是每天下午临下班前两三个小时才到公司,并且啥事没干到点后又下班离开。
所以扣他一个月工资一点都不冤。
像这种打工人的行为,就说明他很有可能患有软性逆反型人格,他不会跟你正面冲突,而是选择一种不合作态度。
除此之外,还会屡教不改,每次犯错,你指责ta,ta都会承认,但下次继续照犯不误。
所以你作为老板或管理者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聘用到这类人,如果发现ta过去经常被伤害攻击,经常有不公事件落到ta头上,常被剥削,这时候你就要警惕,当然也不要贸然下定论,毕竟有可能ta真的就是运气太差了而已。
如果发现ta虽然唯唯诺诺但又在一些事上屡教不改,那么就不要把重要的事情交代给ta,尽可能在ta还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辞退掉——ta就算不是软性逆反型,也说明ta极度的愚蠢。
遇到这类人的最优解就是想尽办法远离。
但有些情况你是无法远离的,例如你跟ta是同个部门,那你只能尽可能的避开ta,不要请求ta帮忙。
建议不要试图报复ta,一般手段是无效的。
例如你对ta发火,亦或只是轻微指责,都正中了ta下怀,ta的目的就是要激怒你,你的愤怒与指责只会让ta精神得胜,让ta的变态欲望得到满足。
所以一定要报复的话,你只能用回同样的方式对待ta,用魔法打败魔法——但这样就意味着跟ta去到同一水平线,你的经验又远没ta丰富,所以我不建议你这么做。
但有一种情景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ta是你家中的保姆。
千万不要低估保姆这种群体患软性逆反型人格的概率。
因为当保姆的人首先从小家境就肯定不好,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更容易自卑,更容易嫉妒身边同龄人,而保姆这职业又是最能体会到阶级落差的,并且这职业又是长期被打压、被使唤。
于是这群体成了软性逆反型人格的重灾区。
但你又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识别出。
所以,千万千万不要让任何一个保姆单独把五岁以下的娃带出去——因为如果遇到的是软性逆反型人格,ta很有可能故意让娃陷入危险当中,例如任由孩子跑到马路中间。
一旦不幸事件发生,ta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而你的怒火倾倒在ta身上时,等于是在满足ta的变态欲望。
总的一句话,就是永远不要把一件重要的、不容马虎的事情交给一个底层人,你可以让ta在这件事上给其他人打下手,但绝不能完全交给ta。
下面最后要讲的情况,也是最不幸最惨的一种情况——当软性逆反型人格的人的子女。
前面的情况,你遇到了都可以选择离开。但如果是软性逆反型人格的子女,那成了必须要面对的坎,注定在这段长期关系中受尽苦头。
与前面不同的是,软性逆反型人格面对自己子女的时候,其实会同时表现出另外几种负面人格。
前面提到,一旦这类人掌权后,就会表现出独裁者型或强迫型人格。
而这类人面对自己子女的时候,是少有的能让ta们获得权威感与掌控感的时候,在那一刻ta们不再是最底层最弱势,因为有比ta们更弱势的子女。
于是,当ta们在跟子女相处没有其他外人的时候,会表现出独裁者或强迫者姿态去肆意伤害子女,一旦有第三方在场,就会马上开始ta的表演,进入受害者角色。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有这么一段视频,为了保护当事人我就不放出来了,这个视频内容大概是这样:一个母亲在众人围观下跪求着她的女儿,起因是她女儿想要买一个新的iphone,而女儿一直拽着她母亲的手想要拽她母亲起来,一边哭喊着说“你别这样了!”
当时这个视频流传开后,舆论一边倒的谴责这个当女儿的,为了一个iphone把自己母亲逼成这样。
但其实这个母亲是很典型的软性逆反型人格,她沉浸在自己受害者的角色中,丝毫没有顾及自己女儿的感受。
这就是软性逆反型对待子女的手段,ta们会不遗余力的对周围人或亲戚宣传自己的子女如何不孝顺,自己如何被子女苦待,热衷于暴露子女的羞耻,让自己子女陷入负面舆论中。
而在家中,会展现暴君姿态,为一点小事就开始对子女打骂。
其实在所有家长里,凡是带着情绪对着自己子女打骂,90%并不是出于为自己子女好的心态,而是为了享受掌握了强权去合法霸凌的爽快感。
真正为子女好的家长,不是不会体罚,而是在预先设立的原则下,犯了什么错就要接受怎样的惩罚,有依有据,不会超出说好的范围,也不会带着强烈负面情绪。
但底层的人做不到这点,ta们的子女是唯一一个可以对自己的不幸人生进行愤怒宣泄的渠道。
当ta们打骂子女的时候,无一例外潜台词都是在说:“我都已经那么不幸了,我都已经那么苦了,你为什么不能对我好点,为什么不顺服我,为什么不完成我交待给你的任务,为什么要给我添麻烦。”
其实潜意识上是把自己过去被拒绝、被打压、被无视的经历的施体投射到自己子女身上,把自己过去所有被掩埋的情绪释放到自己子女上面。
并且当这么做的时候,这类家长其实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至少ta们以为是)。而子女并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以至于很容易就被洗脑,以为一切的错都在于自己。
这就是底层人的共性,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上软性逆反型人格的家长,那么将是对子女全方位的绞杀,等于是向外界呼求的可能性都被断绝了,陷入全面窒息的状态。
最终ta们的子女活在一种厚重且不断加厚的认知茧房,这认知茧房不断的释放着这么一种信息:
你不是一个好人
你给家里人带来了不幸
你不配得到祝福
你所有的不幸都是你应得的。
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子女,很容易患上抑郁症,或是往反社会型人格方向发展。
如果你很不幸,恰恰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家长,那么请你认真看完以下的话:
如果你在经历着这一切,说明你是被“拣选”的。你被“拣选”去背负这样的十字架。
一帆风顺、活在温室中、没刻骨之痛的人生,往往预示着这人的平庸。
被痛苦压迫的人,反而有机会大破大立,越过这一切,成为非凡的人。
那个不断控告你的认知茧房,你必须去突破它。
是的,它是很厚重,但化蛹之蝶,它突破的蛹越厚,它便越美丽。
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你,塑造一个真正强大坚韧的灵魂。
我碰到了,我老婆就是,小孩没有我就要吃大苦头,现在她背叛了,分开了,我自己带孩子,现在孩子还觉得她好我不好,因为她把自己装成受害者,这是很恐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