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锦青
编辑丨灭绝失态
山西老人张喜才,多年来酷爱书法,周边所有人都夸他“书法很好”,甚至还有人想拜他为师。
为了在2019年,庆祝祖国成立70周年,他曾经用了8年的时间,抄完了《四大名著》。
可惜,他这一举动却被专家说“没意义”。
一场出国旅游,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的张喜才,在退休后就开始颐养天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儿女提议带着他去看看外面不一样的风景。
当时的张喜才在听到自己子女这番建议说不感动是假的,毕竟人上了年纪之后,就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孝顺。
而这也变相证明那些年他们夫妻对于子女的教养是成功的。
可是,欣喜是一回事,去不去又是另一回事。
张喜才知晓子女的生活压力重,经济也很紧张,所以尽管很想去,但是还是拒绝了。
而他的孩子们又岂会不知道自己父亲的想法?所以这之后便开始软磨硬泡硬是缠着他答应。
就这样,张喜才和自己的孩子踏上了出国的旅程。
然而,嘴上说着不想去,但是等到了国外,最激动的人也是张喜才。
不得不说,老人家多少是有点“口嫌体直”的。
在国外游玩期间,他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书法作品,毕竟这是他多年的兴趣爱好。
看着一幅幅艺术家的书法,他仿佛能穿越时代,感受到当时那些人在书写时的心情,或开心、或消沉、或平静...
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他也不忘和身边的子女介绍一番,显摆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
子女们看到老人家那么兴致勃勃,也不忍心泼他冷水,无论他说什么,子女没有不点头赞同的。
据传,有一次张喜才兴趣上来的时候,还在旁边的书法体验区写了几句话。
周围的人看到有人现场表演,也挤上去观看。
而也正是这一观看,直接让无数外国人吃惊了,一些喜欢中国书法的人,还当场表示愿意拜他为师。
或许是因为喜欢他书法的人多了,张喜才心中油然升起了一个想法——他想将自己的作品献给祖国。
专家的话四大名著一直是中国的骄傲,书中所展示的文化成果,也是中国精髓之所成。
他觉得如果能亲手抄一遍《四大名著》,在2019年祖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献上,也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了。
想法很好,但是《四大名著》的题材量也是一项大工程,据统计,全部内容加起来就有358.93万字。
而且其中一页纸但凡有一个错字,整张纸是不能用的,相当于他之前的工作白费。
此外,他当时已经年纪大了,精力也是越来越弱。
所以,当时有人知晓他定下的目标之后,都很是不看好,觉得他不能完成。
但是他身上也是有股“执拗劲”。别人都不看好他,他却偏偏要让所有人“被打脸”。
于是他根据自己订下的目标,每天严格要求自己。
这期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闲暇还是繁忙,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目标。
当然,受年龄的影响,他在书写过程中,也想过放弃,也会头昏眼光、手腕酸困,但是他想到自己的目标,都坚持下来了。
最终,他用了8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著作。
他的子女看到父亲的心血成果后,也很是佩服他。知晓老人家想将作品献给祖国,便借用了媒体的力量。
可是,当张喜才的作品被上传到网上之后,一些书法专家却出来发言了,直言
他的书法抄录就是在浪费时间,没有意义。
张喜才的书法字体不专业,参考意义不大,仅仅是比年轻人写得强一点...
可是专家说的真的就是正确的吗?这些年大家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难道没有一点理由吗?
张喜才的书法,真的仅仅是比普通人强一点吗?
如今的书法功底,是几十年积攒的结果张喜才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个普通家庭。
那个时候,能吃饱穿暖,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至于上学,那真的是家中没有点底子的人,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张喜才一直对学习很感兴趣,为了蹭课,他还经常跑到私塾外面偷学。
一回两回还能说是一时兴致,但是去的次数多了,他的父母也看出了他的想法。
就这样,他才有幸进入私塾学习。
进入私塾后,他深知机会不易,所以学习总是格外认真。
撇开学习成绩不提,他的毛笔字,逐渐成为了老师的夸奖对象。
或许是因为得到了肯定,也或许是因为真的喜欢,即使离开了课堂,他始终坚持练习自己的书法。
在他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之后,更是将这个兴趣爱好,带到了部队。
在那个大家庭中,他也逐渐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经常会就书法谈论和探讨。
书法练习,作为他的童子功,多年来无论身处何地、是何身份,他从未懈怠,因此才能在偶然的一次书法书写中,赢得国外观众的赞美。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能坚持自己的爱好,这已经是一件很值得人学习的事情了。
而和张喜才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沈启兵先生。
或许是因为他用的是蝇头小楷书写,且一张纸上书写的内容更多,所以他耗费的时间更长,足足用了14年的时间。
14年的时间,他耗费了无数的心血,终于用自己的一笔一划,写下了中国四大名著。
在物欲横流、节奏快的世界中,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书写下自己的爱好,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真的是无法完成的。
结语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什么又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张喜才只是做了一件他想做的事情。
他希望能为庆贺祖国70周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何要被专家评价“有无意义”呢?
信息来源:
齐鲁壹点 视点丨公众见怪不怪,是专家的最大悲哀
湖南日报 随笔|名著千章寻风采 小楷百卷动心弦——访湘潭籍书法家沈启兵先生
环球网 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