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他这省委书记当了一年,家里面所有

夜雪的趣事 2024-12-22 05:59:37

1963年,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他这省委书记当了一年,家里面所有的亲戚都被他“得罪”光了,当地老百姓却称呼他为“李青天”,这是为何呢? 世人提到李葆华时,总要提到一个不能避免的称呼,“李大钊之子”,毕竟,李大钊先生之于中华的意义是非凡的。 我们还记得在电视剧《共产党宣言》中,李大钊先生总会在自己并不宽裕的薪水中资质困难学生、为北京城郊的工人们送去一车车的新年物资,可是自己却在数九寒天的北京穿着一件单薄的长衫,家中常常买不起煤球取暖,没有米下锅。 人都说子肖父,这样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品格,亦有传承。李葆华出生于1909年,他陪伴祖国经历了战争的苦楚,也见证了二十一世纪中华经济的腾飞。 为国奋斗了一辈子,回首百年,他已是副国级,可是他仍旧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旧房子里。 由于潮湿,大块大块的墙皮斑驳发霉,他也不在意,用扫帚扫干净,接着住。设施老旧,环境恶劣,他从不向国家提出一个利己的要求,就像他曾经说的,“这样的环境已经很好,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吃不好穿不暖。” “李青天,您留步!”一位老乡拿着特产蹒跚着步子向李葆华跑过来。 李葆华先还没在意,不知道这是群众对他的称呼。后见着身边的警卫拦着,便赶紧挥手,招呼警卫让老乡过来。 “家里种的,不知道当个什么,书记拿去尝尝。”这样的事,在李葆华出任安徽省委书记时期,数不胜数。 1962年,李葆华初到安徽,便一门心思扎进工作中。他喜欢不带秘书不带随从,轻装上阵,走在田间地头,切实地了解老百姓的难点和痛点。 面对百姓,笑容亲切和善,仿佛自家长辈一般,领导的排场和架子更是一点都没有的。 李葆华深知“青天”二字的重量,这是对他这个人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他这些年工作有成效的实在肯定。这才是最让他欣慰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祖国开始搞工业生产,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无到有”。落实到每位领导干部头上,都是旋涡般的困难。 而当李葆华遇上难题,他总是先听听班子其他人怎么说,老百姓怎么说,而不是一家之言自说自话,定好调子让其他人附和。所以,在安徽的那段时间,民生恢复效果极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 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老家的亲戚总是觉得他“难以相处”。李葆华的官越做越大,难免会有些亲戚朋友来拉拉关系。 据他的子女后来讲,一次,李葆华离家公干去了,家里来了个亲戚带了些伴手礼。礼品不算贵重,是几包葡萄干。 李葆华的几个孩子馋坏了,偷偷打开一包吃掉了。这件事被李葆华知道后大发雷霆。那个时代,有几个人手头是宽裕的?于是,就去商场买了最贵的葡萄干送还回去,还带着歉意。 这样的事时有发生,总让亲戚朋友们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于是“得罪”也避免不了了。 后来,他也没能逃过那十年动乱,被下放到农场做粗活。虽然早已没了那封官印傍身,但身边的人对他还都算客气,他也觉得奇怪,那日,忍不住问了问伙房的厨子。 厨子腼腆笑笑,“我知道你,大伙儿都叫你李青天,冲这个,你就是个好人!” 群众的真诚质朴让李葆华感动,这句话肯定了他前半生颠沛流离的辛苦,也开启了他后半生清正为民的旅程。 2005年,李葆华长辞于世,享年96岁。回顾他的生命旅程,他9岁以前没见过父亲,随父亲东奔西走几年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亲上了绞刑架,母亲和妹妹被关在监狱中。 在日本留亡的日子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被鬼子的炮火惊醒,毅然而然回归祖国奔赴革命一线。那时,他叫杨震,大家并不知道他是李大钊的儿子。 九死一生,他见证了新中国成立,随着傅作义将军兴修水利,严寒酷暑陋室蝉鸣,他与民同吃同住,把汗水洒在新中国的建设上。 年迈卸任,名退身不退,依旧站在祖国人民需要的地方,直至生命的终点。 子孙传承不息,青天不改,总有些人,付出不求回报,但历史会记住,人民会记得。

0 阅读:50
夜雪的趣事

夜雪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