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五年,大量的宗室女子因为给不出嫁妆而嫁不出去,康熙下令每人赏赐100两做嫁妆。乾隆年间,加到120两。 在清代,嫁妆问题不仅是贵族的问题,也是穷人的麻烦。很多家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 咸丰年间,常熟邹氏义庄规定,家族里每个女子出嫁,家族出5两银子作为嫁妆。道光二十一年,济阳义庄每个女子出嫁给钱六千。 清代有个笔记记载,一个女子出嫁,家族给了三千钱做嫁妆。女子看到老父亲贫苦,把钱偷偷地藏在家里。这笔钱差不多是当时一个普通农户全年的收入。但是这个女子嫁过去后,没带嫁妆,不知道夫家会怎么对她。 下面补充两个故事。 康熙年间,贾、谢两家同一天娶亲,贾家娶的是王翠芳,谢家娶的是吴氏。两家同一天娶亲,在路上遇到大雪,就聚在一起避雪。雪停后各自启程,却不知花轿跟错了队伍。 到了晚上,王翠芳看到新房里的家具都不是自己的,疑惑地问道:“我紫檀木的梳妆台呢?叫丫头来给我装上。” 新郎大笑道:“你们家没送这个啊,到哪里找?” “贾郎不要骗我啊。”“我是真真郎,不是假郎。” “我是说你姓贾。”“我不姓贾,我姓谢。” 王翠芳听到后大惊:“你是哪里的强盗啊,不要害我。” 新郎听到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呆在一边。 而在另一边,吴氏看到家具都不是自己家的,知道搞错了,故意不吭声,干脆就将错就错。 故事其二: 有夫妻两个在街头卖烧饼,看到一户人家的嫁妆通过,丈夫说:“这么多嫁妆估计要500两。” 老婆回道:“最多三百两。” 两个人就吵着打了起来,老婆被丈夫按在地上,无奈只能说:“再多算他五十两。” 丈夫不饶,接着打。老婆挨不住求饶道:“好了,好了,算他四百两。” 旁人劝道:“别打了,再打这炉烧饼全坏了。” “坏一炉烧饼算什么,她低估人家一百两嫁妆,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