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一直挣扎在底层? 突然想起我的一位老兄,也是我大学毕业刚进厂的班组长,后来他儿子还认了我做干爹,也是让我眼角缝13针的坑货兄弟…… 这位老哥从外形、谈吐、家境各方面来讲,应该都是很优秀的,脑瓜子还非常活跃,插科打诨搞狡辩、带节奏也是一把好手,反正我时至今日还依然跟他开玩笑说他原来给我洗脑太多了…… 老爷子是当时大领导的司机,伯母是大领导孩子的班主任,领导孩子的童年有一小半就是在他们家度过的,这位大领导后来也成了省部级一把手了。他亲姐夫在我进厂的时候就是我们厂的厂处级领导了,而且他儿子跟我师父(正厅级)的儿子一直是同班同学,没少帮忙接送…… 也就是说,按照常理来说,这位老兄应该是前面摆着一条康庄大道的。可是,这20年过去了,他依然在现场坐等退休。 有时候,咱也在想,他究竟缺什么呢?想了很多年,感觉他其实缺的是认知层次。 有一种人或者大多数人是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的,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丈量和考核永远都是从自我情绪出发的。 比如我一个师兄后来成为了他们的厂长,因为我的原因,彼此也还算熟。结果这位老兄就热情过度地各种提工作意见了。搞得彼此心里都有点不自在。后来这个师兄主动打电话给我说,要我约束一下他,说话做事注意场合和分寸……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说他是我的兄弟,厂长也是我的兄弟,所以他和厂长也就是兄弟,兄弟之间不应该随便点吗? 比如他也想在业余外发展点生意,结果很多事因为流程和条件、操作和手法、衔接链条了解得过于片面,几乎都是无疾而终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有热情?他说因为他认为没问题,有资金、有产品、有市场、有渠道、有门路……怎么就不能做呢? 比如今年干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在填报专业的时候,他跟我他打算让孩子去学哲学。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觉得哲学思辨非常有意思。而我只告诉他,大多数人是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并不影响我们之间能推心置腹的感情,但确实妨碍我们之间在深度交流后达成共识。 人的认知模型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圈内圈外理论,大致就是人的认知是一个圆圈,圈内是咱们的已知,圈外是咱们的未知,认知层次越高的人,这个圈的半径越大。但是我们很多人会因此陷入一个坐井观天的认知障碍,那就是只考虑圈内的已知,而忽略圈外的未知。事实上,一个人已知的东西越多,接触的未知也是更多的,所以这样的人才会更多敬畏和克制,懂得谨慎和理性。 一般的人,几乎一辈子都走不出自己那个狭隘的已知圈。就跟小孩一样,没有什么辨别能力,高兴就笑,难过就哭,感兴趣的东西就要……至于背后的风险、障碍、构成逻辑、付出成本……他们是不会考虑也考虑不清楚的。 咱们仔细去观察那些底层人,他们的言行之中一般都是从我认为、我以为、我高兴、我想要、我觉得、我没想那么多……为出发点的,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很多年前,我总觉得自己的人脉资源还不错,干啥都应该是事半功倍,但是自己游历多年之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帮忙并不是我当初的那种想当然,然后当时还特别接受不了被拒绝、被敷衍、被劝告,会偏激地怪罪他人不讲感情和义气。讲白了,那个时候的我只活了一个狭隘的自我。 很有趣的是,大家一定会发现,越是那些低收入的群体越是不敢辞职或者越是不愿意辞职,越是容易被一些小便宜给钓上……因为他们很难走出他们那个习惯性的思维,还特别排斥一些陌生的声音。 为什么很多人一直挣扎在底层?其实就是一个生态不均衡分布的问题。底层人很多时候既缺乏冲击更高层次的勇气和兴趣,也缺乏突破自己的能力和意识,而在社会底层,也确实有太多浅薄的东西给底层人提供了安乐死的环境。比如琳琅满目的廉价的愉悦——无效的社交、低效率的劳动付出、廉价且刺激的娱乐、世俗且诱惑的消遣…… 大多数底层人都是温水中的青蛙,而我们的周围从来不缺煮青蛙的温水。
工人阶级。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是实话。
有可能是认知不同,境界不同的原因。某些人是上过山顶,已见识了上面的风大 雨大而选择下山,有些则在努力上山,只听说上面风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