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困局:俄军不胜,乌军不败,背后原因都一样:缺人

小龙评历史 2024-08-28 14:51:14

拥有乌克兰的俄罗斯是一个帝国,而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只是一个国家。

——布热津斯基

2024年8月6日,在乌东战局仍胶着的情况下,乌克兰军队突然分兵杀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进入俄罗斯境内后,乌军一定程度上对前线进行增兵,并在局部地区扩大了战果。

乌克兰在俄罗斯本土开辟新战场的做法确实出乎大多数人意料,持各类观点的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但如今战斗已经持续半月有余,战场却呈现出了最乏善可陈的胶着状态:

库尔斯克战役既没有如挺乌人士认为的那样是俄乌冲突“攻守易势”的转折点,让莫斯科政权加速崩溃;也没有如挺俄人士认为的那样,是俄军下的“一盘大棋”,进入俄罗斯境内的乌军将很快被俄罗斯切断退路包饺子。

战场上呈现出了一种尴尬的平衡:乌军无力再扩大战果,但俄军似乎也无法将乌军全部赶出去,双方就这样耗在那里。

这场战役尚未结束,所以此时评价双方胜负为时尚早,但从战略意义上讲,取得暂时“胜利”的是俄方,因为评价一场战役的胜负标准并不是谁死的人多,更不是谁更丢脸,而是谁的战略目标实现了。

乌军对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的目的讳莫如深,但就现实而言,这场战役可能实现的一个最靠谱的目标是促使乌东前线的部分俄军回援,以缓解该处乌军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而俄军方面,在尝试出动本土军队将乌军赶走无果后,选择了宁愿丢脸,让乌军继续留在俄罗斯境内,也不回撤乌东前线的俄军,并继续在乌东前线保持进攻态势。

从战略目标上讲,乌克兰的首要战略目标没有实现,乌军的“围魏救赵”失败了,所以尽管这次突袭在战术上表现得很漂亮,也不能说乌军取得了胜利。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场俄乌战争的长期化,正是由一场俄罗斯版的同样以失败告终的“围魏救赵”开始的。

围魏救赵,这个中国人运用了无数次战术,为何在俄乌战场是屡屡失效?其实答案无非两个字:缺人。

缺人,是如今的俄乌两国都在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正是因为缺人,俄乌双方屡屡上演漂亮的战术动作最终搞得虎头蛇尾的戏码;正是因为缺人,让俄乌双方陷入了异常煎熬的消耗战;也正是因为缺人,让俄乌双方战术上的亮点也仅仅能局限在战术层面,双方谁也没有能力加大投入将战术上的胜利扩大到战略层面。

而缺人这个问题,在历史包袱的加持下,对于俄罗斯来说显得更为尴尬,一切的一切,都又会回到文章开头引用的布热津斯基的那句话:拥有乌克兰的俄罗斯是一个帝国,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只是一个国家。

让我们结合这场已经持续两年有余的冲突中的一些细节,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吧。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之一,其背后的原理是《孙子兵法》中的“攻敌所必救”,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思路的集中体现。

其要达到的效果是让敌方以对我方有利的方式被调动起来,而不是相反。

俄乌战争初期,俄罗斯两路大军合围基辅,呈泰山压顶之势,按理来说,兵临对方都城是完全满足“攻敌所必救”的前提条件的,但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时任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并没有命令乌东的乌军主力回援基辅。

而兵临基辅城下的俄军甚至没有尝试攻城,就在后勤补给线被乌军小分队破坏后丢弃大量军械物资回撤。

为何俄军的“围魏救赵”明明在战术上没有问题,其最终结果仍旧是是失败?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俄军在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之初,总兵力只有10万左右,大多数还压在乌东战场,围困基辅的俄军还不到3万,且大多是新兵。

基辅虽无重兵把守,但毕竟是一座大城,在已经启动一级战备的情况下,凭借3万新兵想一举将其拿下仍相当困难,而如果不选择一击制敌,进行长期围困,3万俄军的规模就更显得搞笑了,那漫长的补给线将会成为俄军的噩梦。

扎卢日内之所以敢在俄军兵临城下时赌俄军不敢攻城,说到底是通过西方的情报系统获悉了俄军的兵力和虚实。

其实这次乌军发动的库尔斯克战役也是一样,乌军直扑库尔斯克,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直线距离只有300多公里了,这看起来挺可怕,但实际上并不可怕。

俄罗斯没有西方的情报系统加持,但甚至不需要什么情报,仅凭当前乌军的兵力部署就不难判断出乌军能用来发动这次突袭的最大兵力。

在乌军主力仍在顿巴斯地区与俄军对峙的情况下,乌克兰断无可能集结大兵团对俄罗斯本土发动突袭。

从库尔斯克到莫斯科的战线并不算长,但是对于兵力极端有限的乌军来说,不要说步步为营逼近莫斯科,就连派出一个突击队直扑莫斯科的能力都没有。

得出这样的判断并不困难,而得出这样的判断后,俄军的战术也就明朗了:既然这群乌军并没有实质性威胁,也就没有必要把太多兵力浪费在对付这群乌军身上,如果一时之间无法把这些乌军赶走,就暂且让他们继续留在库尔斯克境内吧,当然了,代价是丢脸。

需要说明的是,俄军不把乌军赶出去,不是什么“一盘大棋”,而是在当前局势能选择的最优解,面子和里子都要当然更好,俄罗斯也不是不想里子面子都要。俄军当然也想出动大军以雷霆之势将乌军包饺子,怎奈此时的俄军兵力也空前紧张,在近60万大军在乌东前线的背景下,留守国内的兵力几乎是“可丁可卯”,甚至是“10口锅,5个盖”,实在是调不出可以瞬间消灭乌军的预备队了。

乌军因为没兵而无法前进,俄军也因为没兵而无法赶走乌军,双方在俄罗斯境内形成一种尴尬的对峙。

乌军兵源不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客观原因,乌克兰总人口本来就明显少于俄罗斯,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但另一个原因则是去年夏季乌军为配合西方的政治宣传而发动的扎波罗热大反攻白白损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其中不乏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至于俄罗斯,其兵力不足也是由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同样是客观原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其生育率持续走低,2023年俄罗斯总和生育率为1.4,这个数字与过去常常被我们嘲讽的日本相差无几,青年群体持续萎缩,自然会影响俄罗斯的兵源问题。

至于另一个原因,则来自于一个从沙俄时起就一直存在的历史问题。

开路先锋

天宝十年(751年),3万唐军(2万正牌唐军,1万葛逻禄藩军)与10余万大食军队(其中大部分为新征服地区的仆从国军队)交战于怛逻斯城。

唐军与大食(既阿拉伯帝国)军队激战5昼夜,大食军损失惨重,但由于葛逻禄藩军被大食收买突然反水,唐军大乱,大食军遂出精锐部队突击,高仙芝所率领的唐军腹背受敌,无奈只能分散突围撤出战场,大食(阿拉伯帝国)取得了怛逻斯之战的胜利。

怛逻斯一战唐军有轻敌之嫌疑,让唐军轻敌的原因是持续5日的奋战已经打残了6,7万大食军队,按照惯常思维,如此之大的伤亡比例大食军队应该随时可能崩溃。

但结果完全出乎唐军意料,大食军队非但没有崩溃,在成功策反了葛逻禄军队后,大食还能派出精锐部队发起突袭。

大食军队有什么保持军队战斗力的秘诀吗?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秘诀,只能说一个战术,简单说就是弱旅在前,精锐在后。

阿拉伯帝国此番出战的10万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征服地区的仆从军,他们战斗力差,在军队中地位也低,把他们顶在前面完全是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消耗唐军,说不好听点,就是炮灰。

把其非主体民族作为先锋(也可以说炮灰)去消耗敌人,等非主体民族军队被消耗的差不多时,主体民族军队再上,是一个多民族帝国惯用的手段。

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比如蒙古帝国在后期灭南宋时,往往是汉人世侯军队先冲锋,不胜,色目人军队再冲锋,再不胜,才是蒙古人冲锋。

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从沙俄时期开始,俄军搞的也是这么一套。

沙俄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央集权做的又不好,这就导致了很多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相当的自治权,一些地区甚至连军事都是半独立的。

怀揣利刃,杀心自起,少数民族“藩镇”手中有钱有粮有兵,一旦沙俄政权示弱,他们很容易实现就地割据。

而与之相反,沙俄统治者要做的则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削弱这些少数民族“藩镇兵”,并保持主体民族俄族人在武力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对压制。

基于这样的目的,沙俄军队在作战时,通常会先派少数民族军队去当“开路先锋”,他们如果出现大量伤亡,反而会降低其对于主体民族俄族人的威胁度,这才是真正的“俄罗斯没有任何损失”。

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沙俄作战时的这一传统,也在深刻影响着今日的俄罗斯。

藩镇兵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俄乌冲突开始时战场上“最拉风”的一支军队,对,就是车臣兵。

战争开始时,被戏称为“半兽人”的车臣军队高调进入乌克兰,统帅小卡德罗夫几乎不放弃任何一个场合去表达自己对普大帝的忠心。

小卡真如他表现的那样心直口快、头脑简单?怎么可能,小卡一家可是在车臣战争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枭雄,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中,没有脑子只会逞勇斗狠的家伙早就死了100回了。

小卡之所以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表达对普大帝的忠诚,那是因为此时的他就是车臣“土皇帝”,车臣地区完整的财政、人事、军事权几乎都在他手中,理论上他已经筹齐了割据的所有条件,小卡无时无刻不表达忠诚,是因为他真的随时有“不忠”的能力。

作为以彪悍著称的车臣军,此次进攻乌克兰时,其真实战斗力却仿佛是一个谜,俄军入乌的第一场硬仗:马里乌波尔战役中,车臣军队表现突出。

但马里乌波尔战役之后,车臣军队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在之后的战斗中,甚至出现了多次车臣军队放弃阵地成建制逃跑的情况。

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太大变化,后期的车臣军不是不能打了,而是不想打了,他们为什么不想打?还是中央军与藩镇军之间的那个悖论,中央军想消耗藩镇兵,藩镇兵又岂会不知道,所以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选择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摸鱼躺平。

如果任由这种内耗发展下去,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伤害是异常恐怖的,所以为了不陷入这种无休止的内耗,大多数军队的应对措施是对藩镇兵的任务明码标价,给多少钱,要打下多少城池,这些城池拿下,钱到手,双方两清,如果中央军在任务之外,还要求藩镇兵执行其他任务,那只能加钱或给出其他利益交换,如果不想给,藩镇兵必摸鱼。

除车臣军队外,在俄乌冲突初期,俄军中出现了大量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远东地区,其居民大多是有蒙古血统的鞑靼人。

普大帝发布第一次部分动员令时,就有这样的视频流出:一个布里亚特共和国内部的征兵点有人抗议,说在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征兵比例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10倍。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太阳底下是没有新鲜事的。

远去的哥萨克

在沙俄漫长的战争史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个群体的名号:哥萨克。

哥萨克是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上的众多游牧部落的总称,由民族构成上讲,以乌克兰族、俄罗斯族和鞑靼族最多。

哥萨克群体在沙皇俄国扩张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些以游牧和作战为生的“化外之民”很难被沙俄中央直接管束,他们与俄罗斯帝国的关系大多时候只是拿钱打仗而已。

哥萨克群体的骁勇善战让沙俄军队除直接受中央管辖的俄族正规军外,还拥有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在作战时,哥萨克军为先锋,不胜,再由沙俄正规军顶上,但很多时候,剽悍的哥萨克军队就能把战斗解决的七七八八,俄族正规军只是来收个尾,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哥萨克,就没有地域如此辽阔的沙俄帝国。

目前,俄罗斯总人口约1.4亿,其中约80%来自主体民族俄罗斯族,除俄罗斯族外,几个较大的民族包括:鞑靼族约550万,乌克兰族约440万,白俄罗斯族约120万,摩尔多瓦族约100万,车臣族约90万。

目前俄罗斯境内还自称哥萨克的人约700万,哥萨克群体明显萎缩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改变了很多哥萨克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哥萨克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乌克兰人,独立了。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就是由东欧草原上的哥萨克宣布效忠沙皇俄国开始的。在乌克兰是沙俄一部分时,俄军的开路先锋毫无疑问是乌克兰人,乌克兰人规模够大,由他们组成的沙俄帝国最重要的“藩镇军”本身就可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们的存在能极大减少俄族军队的伤亡。

但如今,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

失去乌克兰不仅意味着俄罗斯丧失了对黑海的绝对控制权,更意味着俄罗斯持续几百年的“藩兵先上,俄族人殿后”的战术瘸腿了。

如今的俄罗斯境内,再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够扮演以往乌克兰族的角色,车臣人,鞑靼人虽然也能先去顶一顶,但是因为他们本身人数就极为有限,在军事上,不可能替代以往乌克兰人的作用。

因失去乌克兰人而导致的兵源不足,只能由俄族人自己去顶上,但是,这就又涉及到另一个悖论了:你俄罗斯打仗的时候喜欢让少数民族“藩镇兵”先上,那么少数民族对你的认同感一定不强,“藩镇兵”愿意卖命的原因无非两点:威逼和利诱,利诱方面,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根本没有多少经济利益能拿来交换,所以主要还得靠威逼,这就得保证俄族人相对于少数民族永远是武力上的绝对优势方,再说一遍,俄罗斯必须保证俄族人在武力上永远是绝对的优势方。

而这种模式就一定会导致一个结果:俄罗斯很怕俄族人在战争中被大量消耗。

因为一旦俄族人的拳头没有那么硬了,地方的少数民族“藩镇”会立刻蠢蠢欲动。

现在的局面就是,俄族人本就人手紧张,但能用的少数民族藩军都用的差不多了,接下来的仗,无论愿意不愿意,都得由俄族人自己去打了。

如今,俄乌冲突已经陷入了最难熬的消耗战,虽然俄罗斯受困于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的年轻人不足,但如果仅从绝对人数上看,其仍就是明显的优势方。

但是,在之后的战争中,俄罗斯将不得不把最宝贵的俄族人直接投入到残酷的消耗战中,但历史包袱又让俄罗斯十分害怕大量俄族军人被消耗在战争中,两难的困境在折磨着俄罗斯。

失去乌克兰,却仍想成为的帝国,这是俄罗斯如今困难的根源。

对于俄罗斯来说,如今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顿巴斯前线仍朝着对于俄军有利的方向发展,而西方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动摇,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甚至暗示过要让乌克兰割地停战。

但是,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正在成为他的对手哈里斯攻击他的一个重要的点,特朗普是否会为了选票而“背叛”俄罗斯,亦或者他是否能够当选都是一个未知数。

只要西方对乌的援助还能继续下去,双方的战事就会朝着“打光一国的年轻人”这样最残酷的局面发展,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