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纪这么大,要这么多钱干嘛?”2020年,78岁的王泽霖教授,去买方便面,嫌8块太贵,被售货店老板嫌弃,说:买不起就别买呀。结果他转身就捐出8,208万。 一位78岁的老教授平时极度节俭,竟然捐出了8208万元巨款,有人惊叹,这是“神仙操作”;有人感叹,这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坚守实在令人敬佩。 而这位老教授,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的王泽霖教授,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奉献,也展现了他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王泽霖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他的成长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农民的艰辛和社会底层的苦楚。 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兽医,开始了为农民治病的职业生涯,可是10年的实践经验让他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他决定继续深造,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专攻禽病学。 1982年王泽霖教授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兽医系,在这里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科研任务——禽流感。 那时的中国养殖业刚刚起步,许多农民开始饲养家禽,却由于技术不成熟,频繁遭遇禽流感的侵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为严峻的是国内根本没有针对禽流感的有效疫苗,所有的疫苗都依赖于进口,价格昂贵且采购困难。 面对这一现状王泽霖教授决定攻坚克难,研发属于中国自己的禽流感疫苗,他明白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农业安全,更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计。 王泽霖教授投身科研的态度可谓是全身心投入,白天他在学校教授学生,夜晚则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研究。 他还亲自到农田、养殖场,实地调研,通过与养殖户的交流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王泽霖不仅在学校内创建了禽病研究所,还开设了科学养殖培训班,教农民如何合理管理养殖,避免疾病的蔓延。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王泽霖和他的团队终于在2004年成功研发出了我国首个鸡瘟疫苗,这一成就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家禽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农民减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后的几年里,王泽霖教授又研发出了五种新兽医药,为国家的农业科研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然而王泽霖教授并没有把科研所得的钱收入囊中,为了支持更多的科研工作,他将大量收入捐赠给了学校和科研机构,这些捐赠不仅为学校建设实验楼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农业科研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泽霖教授并没有选择袖手旁观,得知灾情后他立即捐出了自己身上仅有的2000元现金,后来又通过学校捐赠了20万元,这一捐赠金额成为当时河南高校最大的个人捐款之一。 王泽霖教授深知灾难面前每一份捐助都至关重要,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积蓄贡献给了灾区。 2019年王泽霖教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方认可,个人可支配的收入达到了8208万元,这笔钱,在普通人眼里足以享受一生的奢华生活,但王泽霖教授却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将这笔钱捐赠给了河南农业大学,用于支持学校的科研工作。 他认为自己年纪已大,不需要这些钱,反而应该将其用于支持下一代的科研事业,在捐赠过程中,王泽霖教授表现出一种平和的心态。 有人问他:“您为什么不留点钱给自己或给孩子们呢?”他淡淡地回答:“我年纪大了,不需要这么多钱,孩子们有工作,给了他们,他们还有奋斗的劲头吗?捐了多少全部用来做研究。”这种看似“抠门”的做法,实则体现了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王泽霖教授的捐赠行为,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他那种对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其追求物质享受,他更愿意将财富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这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王泽霖教授的生活简朴,甚至可以说是“抠门”。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楼里,甚至连一碗方便面价格的差异都会让他犹豫不决。 2020年王泽霖教授在便利店看到一碗8块钱的进口方便面,他觉得价格过高,便放弃了购买,这一细节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因为这与他捐赠8208万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王泽霖教授的一生,是科研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兽医起步,凭借执着和努力,最终成就了科研事业的一番伟业。 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通过捐赠积蓄,支持了更多的科研工作,王泽霖教授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也让我们对科研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信息来源:光明网在2022-07-02《捐了8208万的老教授,再捐300万!》)
不敢评论
高山仰止,泰山北斗
过大的利润的买卖就是在剥削别人的劳动。
学术大儒!国之栋梁!!!!!!!
五体投地的敬仰!
提出一个观点:现在好多教授说我们要拉动内需,我觉得王泽霖平常生活中该吃吃,该喝就喝,只要价格不是非常离谱就买哦,一盒方便面8元就觉得贵,那底层的人对于对于国家发展的红利还能通过什么方式流入口,赚的钱只够最底层的温饱
就问那小老板是不是惊晕在厕所[滑稽笑]
儿子:我们太孝顺的话,他下辈子会留点财产给儿女吗?
国家脊梁!
个人名誉无上荣光,子孙愤慨怨声满堂。
太高尚了,但不太认同全捐
省这么多钱最后呵呵
多多少少应该给亲人留点资金,以防后患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很多确实是具有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
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觉得钱多,他们用不完还想传给万万代。高尚的人不是没有,但也确实太少了。我们做不到,但我们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最起码不要抵毁,不要用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