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身为德云社创始元老之一的徐德亮,情绪激动地大骂郭德纲存在分红不均的情

寒士之言言 2024-12-23 23:45:20

2008年,身为德云社创始元老之一的徐德亮,情绪激动地大骂郭德纲存在分红不均的情况,他愤愤不平地说道:“一场商演下来,你能拿到 40 多万,可分给我的却只有区区 150 元,这难道不是把我当成要饭的来打发吗?” 面对这样的指责,郭德纲回了他一句话,顿时让徐德亮无言以对。不过,没过多久,徐德亮就做出了一件在相声界引起极大轰动的事。

徐德亮,原名徐亮,自小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不仅热爱相声,还对戏剧、评书和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四年里,不仅读了大量古籍,还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相声创作中。

《讲四书》《朱夫子》这样的段子,不仅充满智慧,还兼具趣味,颇受欢迎。

2002年,他正式拜张文顺为师,加入德云社。从那时起,他就成为了德云社不可或缺的一员,用自己的文化优势为相声注入了一股独特的“新文哏”风格。

然而,事业的起伏和个性上的差异,注定了他和郭德纲之间关系的不平静。

在徐德亮加入德云社之前,这个民间相声团体正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当时的德云社演出场地简陋,观众寥寥无几。郭德纲和几位早期成员,包括张文顺、徐德亮,为了拉拢观众,不得不上街打快板,甚至亲自招揽客人。

那时候,一场演出的收入可能连房租都不够,每个人到手不过几十元。

徐德亮也没有例外。他和郭德纲并肩作战,在琉璃厂的“京味茶馆”、破败的广德楼,甚至潮湿的天桥乐茶园,一次次登台,为的只是对相声的那份热爱。

但这样的艰难岁月,也为后来矛盾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008年,德云社逐渐走向辉煌,商演规模不断扩大。那一次的商演,收入高达40万元。

徐德亮满心期待,结果却只拿到了150元。

他找到郭德纲质问:“这是打发要饭的吗?”郭德纲却回答:“德云社从来不养闲人。”这一句话直戳徐德亮的痛点,让他一时语塞。

在徐德亮看来,自己不仅在德云社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创作了许多有文化深度的段子,为观众喜欢的“新文哏”风格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这样的分红是对他才华和付出的否定。

事实上,徐德亮和郭德纲的矛盾,不仅仅是分红问题。

徐德亮崇尚“新文哏”的相声风格,他希望通过相声传播传统文化和文学价值。而郭德纲则更倾向于商业化发展,他用通俗幽默的包袱吸引大众。

这种理念的分歧,让两人在合作中渐渐失去了默契。

与此同时,徐德亮也对德云社的管理模式产生不满。郭德纲在德云社内部的权威越来越高,甚至到了“一言堂”的地步。

他提出的加薪请求被拒,演出机会和收入也受到了限制。他认为,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已经无法继续忍受。

2008年9月,徐德亮和搭档王文林宣布退出德云社。这是德云社历史上第一次公开退社事件。

师父张文顺对此极为愤怒,直言徐德亮“只认钱,没有艺德”,并宣布收回“德”字。徐德亮也因此恢复本名徐亮。

“德字辈”身份的失去,不仅是师徒关系的断绝,更让徐德亮在相声界失去了依托。相声界素来重视传承有序,身份的改变让他失去了许多机会。

然而,徐德亮并没有因此放弃。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徐德亮离开后,创办了“海淀相声俱乐部”。首场演出轰动一时,许多相声界人士都到场捧场。

徐德亮一度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完全可以打造一个超越德云社的新团体。

然而,现实却并不美好。

由于缺乏知名演员和持续创新的作品,俱乐部很快失去了观众的热情。演出的上座率逐渐下降,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营,最终宣告解散。

这段经历让徐德亮深刻认识到,相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化底蕴,还需要团队合作和市场吸引力。 2009年,张文顺因病去世。

葬礼上,徐德亮和郭德纲再度相遇。两人目光交汇,过往的恩怨似乎在那一刻化为无声。

郭德纲主动上前,与徐德亮握手、拥抱。

这一刻的短暂和解,更多是对师父的共同尊重,但他们之间的裂痕却并未完全修复。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公开的情感交汇。

离开德云社后,徐德亮转向多领域发展。他尝试出版相声合集,参与影视表演,但始终未能重现他在德云社时的辉煌。

相比之下,郭德纲和德云社却通过不断调整,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引入了岳云鹏、张云雷等新生代演员,发展得愈发壮大。

这场风波不仅改变了徐德亮和郭德纲的人生轨迹,也引发了相声界对于传统艺术与现代商业化平衡的深度思考。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或许,这才是相声发展中最真实的一幕。

0 阅读:201
评论列表
  • 2025-01-05 21:50

    你徐德亮商演,也可以挣几十万的话,郭德纲绝对二话不说,你蹭人家商演,给你开日常工资不是应该的?你在挣名气呢!就是郭德纲,最早不也是小剧场卖几块一张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