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补:哈里王子自传》发布,鲁豫:那一刻我是完全可以共情的

新京报 2024-12-24 18:12:21

12月21日晚,《替补:哈里王子自传》新书分享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替补》是哈里王子的自传作品,哈里王子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从童年至今的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王室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他渴望自由和证明自己的愿望。自2023年1月《替补》由哈里王子叙述的回忆录首次发行以来,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书中,哈里王子记录下了他作为王室成员的人生轨迹——从无法消解的幼年丧母、成长时期母爱的缺失,到叛逆不羁的青春期,再到为了追求爱、追求“人”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放弃王室成员的身份、逃离王室的束缚,却依旧对自己的父亲、哥哥怀有宝贵的亲情。

《替补:哈里王子自传》,[英]哈里王子著,李尧陈鲁豫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作为《替补》一书的译者之一,翻译家李尧在活动现场表示,哈里王子的亲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和立体的王室世界,“哈里虽然贵为王子,但首先是一个痛失慈母的普通男孩,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喜欢打闹的普通学生。一个勇敢不畏艰险的普通战士、一个敢爱敢恨的丈夫,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哈里就是这样毫不掩饰地把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个人的经历又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逸闻趣事串联到一起,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革,将读者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看待这个世界。”

整场活动以两场主题对谈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替补》的多维价值,巧妙连接了书中王室背景与普通人的现实处境和心理困境。

他是那个最仓皇失措、最痛苦的人

其中,首场对谈以“真诚·突破·自我”为主题,由特邀主持人房琪携嘉宾陈鲁豫与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共同展开。对谈从书中一段细腻的母子回忆切入,探讨了哈里王子如何在成长过程中直面失去母亲的巨大创伤,努力追寻自我。作为该书的另一位译者,陈鲁豫从译者这一视角分享了如何忠实呈现哈里的真诚情感,赵白生教授则从传记文学的高度分析了本书独特的叙事结构及其文学价值。第二场对谈聚焦“成长·记忆·治愈”,由读书博主赵健主持,与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和陈鲁豫一同探讨了书中关于心理创伤与自我疗愈的主题。彭凯平解析了哈里通过心理咨询走出阴影的过程,陈鲁豫则从翻译经历中谈及哈里脱离原生家庭、追寻独立生活的勇气。

面对如何看待戴安娜王妃的离去给哈里王子造成的人生影响这一问题,鲁豫表示,“当时哈里只有12岁,他在12岁那一年经历了父母的离婚,妈妈的离世。那一刻,走在棺木后面的他是最无助的,是那个最仓皇失措、最痛苦的人。”鲁豫说,“当1997年8月31日凌晨的时候,他爸爸把他从床上叫醒,然后跟他讲,‘哈里,妈妈出事了。’那个时候,我脑海当中像出现有电影画面般质感的场景……我可以想到一个巨大的房间,小男孩,灯光很昏暗,爸爸在旁边,并没有触摸他。因为他说:在那个时候,他爸爸都没有拥抱他,然后跟他讲妈妈出事了。他脑海里在想,妈妈出事就是受伤,没事,没事,没事,最后才意识到,妈妈真的去世了。”

“如果说每个人天生就带着一个剧本的话,他们兄弟俩的剧本就是不一样。那个剧本里面写着:威廉你就是未来的王,哈里你一直就是那个王的替补,而且貌似只有一步之遥。因为曾经在英国王位继承人里面——当查尔斯是王子的时候——威廉的顺位排在第一,哈里排在第二,貌似就是一步之遥。但是威廉又有了乔治,有了夏洛特,有了路易,每当有一个孩子出生,就会有人跟哈里说,‘不好意思,你的排位又靠后了一位。’这样一些有画面感的东西在我翻译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刺痛我,我觉得那是很难忘的瞬间。”面对“替补”这一书名,鲁豫认为,“这个词本身更客观、更中立、更充满善意”。

母亲逝去的伤痛一直伴随着他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赵健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心疼,“他是特别艰辛、不容易的,甚至比我们平常人更加为难……通过他的文字表达了出来,甚至他的家庭,其实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创伤。”书中曾经提到,从母亲去世的1997年8月31日起,他一直没为妈妈哭,第一次哭是17年后。赵健说,“在他母亲刚刚去世的……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母亲藏起来了,可能是去希腊、法国了,甚至是逃离现实的不满,终于跟命运开了一个玩笑,仅此而已。但是阔别多年之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母亲逝去的伤痛一直伴随着他。”

对此,彭凯平表示,“我们遇到特别痛苦的、痛彻心扉的时候,第一个方式就是否认。否认就是不承认,不相信,不愿意说,回避,不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也有一种愤怒的倾向性,觉得都不公平。所以这种哀伤的情绪,从否认到愤怒,到开始想做一些事情来挽救。比如说,我死了,是不是他能回来?如果我变成好孩子,妈妈是不是还会爱我?这样的纠结特别长……到了第四个阶段,我们的哀伤才会真正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会大哭,我们会痛苦,甚至严重的会自残。最后第五个阶段才是慢慢地接受,这个接受并不是说接受亲人的走,而是接受自己这个样子很痛苦,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哀伤,也是疗愈的五个阶段。”

彭凯平进一步解释,“悲伤的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一种纠结。我刚才说的是挽救,其实挽救就是纠结不已,特别愧疚,就是‘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是我的亲人?’‘我能做什么?’所以这样的一种感觉,不是一个简单冷酷的交易,而是一种充满了痛苦的心与心之间的挣扎。所以说,这个阶段是非常需要心理学帮助的。”

在鲁豫看来,哈里王子在写书的过程当中,内心充满了很多怨恨甚至是愤怒的,“因为他认为他被父亲背叛了,被哥哥放弃了,英国王室针对他和他太太梅根,所以他一直以来,有很多怨恨。这种怨恨夹杂着从12岁开始就失去母亲,一个小孩在最要命的年纪就失去最亲的人……有创痛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他一生都在治愈。他成年之后,遭到了王室的背叛,他是被推出王室的。所以这个书像是他的宣言,他的反抗,他的一个报复。”

在翻译的过程中,鲁豫直言自己是被深深触动的,“我认为他是一个38岁的,内心充满了很多伤痛,某些程度伤痛还困在12岁那一年的,已经成熟,但是有很多内心需要治愈的,有经历的男人。他已经不再青涩,不是少年时候闯祸的哈里,是成熟、担当、有家庭的成年男人。所以我是以非常平视的视角看他。但是,我翻译的时候,我是带着一些情感的,这来源于他的情感经历,作为人的角度,我是能够共情的。”鲁豫表示,“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就是写人性。人性不会改变,不管是什么年代,什么阶级,阶级有不同,生活方式有不同,他的很多生活方式跟我有天然差距,但是人性没有不同。所以那一刻,我是完全可以共情的。”

记者/何安安

编辑/罗东

校对/刘军

0 阅读:6

新京报

简介:新京报2003年11月11日创刊,是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